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沈阳相声的前世今生

http://www.newdu.com 2018-03-27 中国文化报 曹洋 参加讨论


    
    穆凯(左)与刘江舸在说相声
    沈阳相声源于清末,在历史的长河里几经沉浮,它曾闻名全国,与京津相声鼎足而立,也遭遇过“门前冷落车马稀”的窘境,如今面对机遇与挑战,沈阳相声该如何破除“人才、作品、市场”三大魔咒走向复兴?
    兴于市井的相声艺术
    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相声的历史并不算长,它产生于清代道光至同治年间。据记载,早在相声诞生之初,沈阳已有了说相声的艺人。
    1921年,北京相声艺人冯昆志举家来到东北,与他的儿子冯振声,徒弟德淑珍、冯少奎等人组成“冯家相声班”,活跃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后来,冯振声收杨海荃、常福荃、祝景荃为徒,这三人与其子冯大荃合称“四大全”。“冯家门”对沈阳相声影响深远,很多名震辽沈的相声演员都出自“冯家门”,如后来家喻户晓的杨振华、金炳昶、王志涛、冯景顺等都是杨海荃的弟子。
    清末民初是沈阳相声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大批的相声艺人跟随“闯关东”大潮来到关外,落脚沈阳,形成一个庞大的相声艺人群体,为日后沈阳相声与北京、天津形成鼎足之势奠定了基础。
    东北出现最早、历时最久的相声大会
    新中国成立后,沈阳相声走进新时代。1949年初,沈阳的相声艺人自发组织成立了“沈阳相声大会”,先在北市场的“四海升平”茶社演出,后又移至会文茶社。
    当时的茶社是真正的大众娱乐场所,计时收费,进门时发张小纸条,上面记着时间,出门再记下时间,每10分钟收3分钱。观众为了省钱,往往专门挑自己喜欢的艺人上场再进门。当时相声大会最受欢迎的艺人叫佟雨田,每次轮到他出场,茶社里总是“人满为患”,他也被称为相声大会的“大轴演员”。76岁的辽沈曲艺界的著名作家郝赫说:“佟雨田擅长‘贯口活’,表演朴实,不闹不躁,包袱口抖得响。那会儿,在茶社里不时听到报幕的人喊‘下段佟雨田的喽’,这办法就是让观众别走,还有更精彩的节目呢。”
    沈阳相声大会是东北地区出现最早、存在时间最长的相声大会。从1949年成立到1959年并入沈阳曲艺团(沈阳相声大会更名为沈阳曲艺团相声队),沈阳相声大会延续了整整十年的辉煌。
    “新相声,听沈阳”
    “文革”十年沉寂后,1977年沈阳曲艺团恢复建制,被下放到工厂、农村的相声演员纷纷回归,沈阳相声迎来了第二个“黄金时代”。
    这一时期的沈阳相声可谓星光璀璨、新作如潮,杨振华、金炳昶、王志涛等一大批著名相声演员,与专业作者白纪元、里果等创作了《特殊生活》《好梦不长》《我爱中国》等相声新作,在全国引起轰动。1979年,沈阳曲艺团携相声《假大空》《台湾来信》等参加国庆三十周年献礼演出,《假大空》获创作一等奖,沈阳曲艺团获演出一等奖。
    沈阳曲艺团的业务团长、沈阳相声代表性传承人穆凯认为,沈阳相声最大的特点是与时俱进、引领思潮,与时代的脉搏共振,反映老百姓的精神需求和审美取向。“无论是上世纪50年代歌颂美好生活,还是上世纪80年代讽刺不良社会现象,沈阳相声始终站在时代前沿,所以才能赢得‘新相声,听沈阳’的美誉。”
    20世纪80年代,沈阳曲艺团相声队拥有相声演员近30名,多次参加国内大赛并获殊荣。除专业相声队伍外,业余相声队伍也发展得如火如荼,当时仅沈阳市可查的业余相声演出队就达14支。专业、业余两支相声队伍,培养了大批的相声观众,使沈阳相声与北京、天津形成了相声界的鼎足之势。
    曲艺尾声时代的叹息
    随着真正喜欢曲艺那种民间韵味的人越来越少,那个喝茶听书的时代已离我们远去。相声的衰落不过是曲艺尾声时代的一个缩影。电视曾一度是相声面对观众最便捷也最宽阔的“康庄大道”,然而,当央视《曲苑杂坛》的收视率节节下降,优秀相声作品越来越少,相声挣扎在荧屏与剧场、守旧与革新之间。
    缺乏好演员、好作品,喜欢相声的人越来越少,这是全国相声面临的共同困境。京津相声还有以郭德纲为代表的新生力量在支撑,沈阳相声却陷入低迷。穆凯认为,人才缺失是阻碍相声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当年沈阳相声之所以叫响全国,是因为沈阳乃至辽宁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相声演员,他们以幽默犀利的语言、独树一帜的风格引领沈阳相声走向巅峰。如今,上一代的领军人物或故去或年迈,新一代的中坚力量还未形成,无人能扛起沈阳相声的大旗。“有很多原因导致了相声人才的青黄不接,最致命的一个是市场。沈阳地区的相声市场很惨淡,在茶馆里演出一天只有五六十块钱,而且没有底薪,专职靠说相声根本没法生存,所以但凡有一点名气的,都去京津地区发展了。”穆凯说。
    未来的方向
    2009年,沈阳相声入选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沈阳相声的保护单位,沈阳曲艺团制定保护计划,并以行之有效的举措促进沈阳相声的传承与发展,如从2010年开始,每年在沈阳市文化宫组织惠民演出;在高校建立沈阳相声传承基地,扩大传承人群;联合沈阳艺术学校开办曲艺班,面向社会招收学员,培养人才梯队;组织沈阳相声传承人走进校园和社区,仅2017年沈阳相声进社区的场次就超过百场。沉寂了多年的沈阳相声日渐有了复苏之势。
    更为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相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不仅听相声,还投身到相声的创作和表演中。沈阳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沈阳城市建设学院等高校的学生自发组建了相声社团,经常在学校和社会上演出,他们还自发成立了省内高校相声联盟,为辽宁各所大学的相声爱好者提供交流互鉴的平台。
    除了大学里的相声爱好者,沈阳地区还活跃着四家民营相声团队:六合社相声大会、鑫荷相声汇、鼎泰乐和艺术团、隆亿兴相声俱乐部。其中,六合社由沈阳本土的青年相声演员发起成立,以演出相声为主,兼演评书、快板、鼓曲等。仅2017年,六合社的演出就达百余场,除了小剧场常态化演出之外,还启动了辽宁省内商业巡演,在铁岭、抚顺等地引起巨大反响。
    人才、作品、市场是困扰沈阳相声的三大难题,好演员、好作品才能赢得观众,培育出稳定的市场需求。如今,沈阳相声已经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但愿在不久的将来,它能够迎来真正的春暖花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