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西学”还是“西方学”——中国的欧美研究辨名

http://www.newdu.com 2018-03-12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王向远 参加讨论

    “西学”与“西方学”一字之差,属性全然不同。“西学”是指“来自西方的学问”,而“西方学”则是中国人站在东方的立场上“研究西方的学问”。中国的“西方学”,意味着中国人把西方作为对象加以研究,凸显自己的主体性与文化立场。归根到底,它是中国文化主体观念的产物。

 
    来自西方的现代科学,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都有自己的学科名称,而且事实上不必再有“西方”的标记,它们已经成为全世界共通的学问,具有全球共同的学术标准与研究范式。但是,人文社会科学就不同了,它必须也必然会有自己的文化标记。
    “西学”命名的由来
    学问与学科的文化标记,鲜明而集中地体现在学科称谓(名称)上。因为分科之学是近代以后才产生的,在“自国—外国”、“东方—西方”的文化结构中,学科命名也自然会带上民族文化或国民文化的标记。例如,在现代西方,不分科的总括的学问有“古典学”(研究欧美自身历史文化)、东方学(研究亚洲与北非文化)、人类学(研究非洲、拉美等地原始部落的文化)三种形态及其称谓。而在中国,我们把研究自身传统文化的学问称为“国学”,这与欧洲的“古典学”相对应。但是,中国学人从事的以西方为对象的各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例如西方哲学、西方史学、西方文学、西方美学等,固然都有各自的学科称谓,而要把这些学科统合起来,该如何称谓呢?想来,似乎还没有一个公认、通行而又恰当的名称。相关的概念,只有一个“西学”。
    《现代汉语词典》“西学”释义:“旧时指欧美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政治学说。”《现代汉语大词典》“西学”条释义:“旧时称从欧美传来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二者释义基本相同,都说明了“西学”的属性,是欧美的或是来自欧美的。不过,问题是“旧时”固然把欧美的学问称为“西学”,而今时又是怎样称呼的呢?实际上直到如今,并没有公认的其他称谓,不得已仍然叫“西学”。
    西学研究的主客体之争
    纵观近代以来关于“西学”的看法与论争,可以概括为先后三种形态:第一种是19世纪末改良主义者的西学观,他们确立了“西学—中学”对跖的概念,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理论本身固然不谬,但在实践中往往把“西学”作为技术层面的工具而不太深究其本体与实质,没有走进去也就无所谓走出来。第二种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产生的,源远流长直至今日的启蒙主义者的西学观,表现在学术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就是拿西学的观点、方法、价值观来看待、阐发和研究中国问题。在上述两个层面上,“西学”还都保留了原本的“欧美”或西方的属性,因而称之为“西学”,的确是名实相副的。
    在中国,“西学”称谓的区分标准不是研究主体而是研究对象,即客体。这样,凡是研究欧美的学问都叫“西学”。例如西方哲学、西方文学、西方艺术,这些总括起来,都只能叫“西学”。但是,一门学问总是由研究主体与研究对象两者之间的关系构成的,其中研究对象是相对客观的存在,而研究主体则必然具有其主体性、能动性。与自然科学不同,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研究者的主体性更为本质和重要。
    于是,在上述两种形态之外,还存在第三种形态,就是强化主体性,是把“西方”对象化,把西学拿来,作为借鉴和参照,入乎其内而又超乎其外,就是回到明代较早译介西学的徐光启的初衷:“欲求超胜,必先会通。”(《历书总目表》)。学习西学、翻译西学是为了中西会通,是为了“超胜”于西学,从而体现充分的文化自信,树立真正的文化主体性,这不妨可以称之为“文化主体主义者西学观”。这是第三种形态,也是第三个层面,并且是最高的层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