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精心打造精品力作 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山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选介

http://www.newdu.com 2018-03-05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newdu 参加讨论

    近年来,山东师范大学以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能力、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为目标,以产出高层次研究成果和提供优质社会服务为核心,以培育高水平学术队伍和创新团队为重点,以创新平台体系建设为依托,以推进协同创新为动力,不断提高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学科声誉和学术影响力。三年来,山东师范大学在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推出一批具有重要理论创新和现实指导意义,彰显中国特色、齐鲁风格的学术精品,在学术界产生反响。本期刊发来自山东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艺术学院等院校学者对山东师范大学五部精品力作的评介,以飨读者。
     
    聚焦关键 勇于创新
    ——评胡学星《“词与文化”:曼德尔施塔姆诗歌创作研究》
    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皮野
    19世纪末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及其成就阿克梅派。作为文学评论家,曼德尔施塔姆写过不少匠心独具的批评文章,阐述了他对诗歌、艺术以及历史文化的独特看法;作为诗人,他创作了大量深奥玄妙的诗歌作品,并期待着心有灵犀的读者。无论是理论发现,还是诗歌创作,曼德尔施塔姆的成就都非同一般,所产生的影响早已不再限于阿克梅派或俄国诗歌。俄罗斯诗人布罗茨基后来入籍美国,于198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爱尔兰诗人谢默斯·希尼于199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都深受曼德尔施塔姆诗歌理论的影响。
    诚然,曼德尔施塔姆对世界文学乃至文化发展所作的贡献是巨大的。不过,研究他的难度之大也是众所周知的,无论知识之广还是思想之深,曼德尔施塔姆都令人敬畏。相对于世界各国掀起的研究热潮,我国对曼德尔施塔姆的关注更多表现为对其作品的译介,还鲜有研究性的成果。在这样的背景下,胡学星教授的著作《“词与文化”:曼德尔施塔姆诗歌创作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的出版,体现了国内曼德尔施塔姆研究的最新进展。
    
    众所周知,“曼德尔施塔姆是一位难以读懂的诗人”。然而,在阅读《“词与文化”:曼德尔施塔姆诗歌创作研究》时,我们不仅没有觉得“难以读懂”,而且还时常伴随着一种豁然开朗的感受,这得益于作者的研究方法——聚焦关键,化繁为简。我们知道,曼德尔施塔姆素以博大精深著称,他的每一行诗句、每一段文字,都在寻求意义的最大化,而且各种最新的哲学、语言学乃至自然科学知识杂糅其间。无论曼德尔施塔姆的诗论,还是他的诗歌作品,俨然成了一座座极尽玄妙之能事的迷宫。要想破解它,找准切入点至关重要。为此,该书作者通过寻踪觅源,找到了打开迷宫的钥匙——将注意力聚焦于“词与文化”这组关键词:类似于建筑师用石头建造教堂,诗人用语词来创建文化大厦。全书分为三章,分别阐述了诗歌创新的语境、曼德尔施塔姆的诗歌创作观及其诗歌创作实践。无论在揭示曼德尔施塔姆的创作观时,还是结合具体诗歌作品,阐述他的诗歌创新在形式和内容上的表现时,胡学星教授都从“词与文化”这组核心概念入手,收到了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效果。
    难能可贵的是,较之国外已有研究成果,胡学星教授大胆提出了自己的一系列新观点。首先,立足字句间的对比分析,揭示了曼德尔施塔姆相关论述与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哲学表述之间的关联,明确了前者对后者的理论借鉴和阐发关系。其次,以曼德尔施塔姆的自传材料和他不同时期的创作为依据,重视其颂扬列宁开创革命事业的诸多诗篇,从而客观判定诗人与时代的关系以及他对待革命的态度。再次,将曼德尔施塔姆的创作与以马雅可夫斯基为代表的诗歌流派进行比较,使得前者的创作特色更加鲜明,对诗歌发展的贡献更加明确。
    在我国的曼德尔施塔姆诗歌研究领域,胡学星教授的这部著作值得一读。当然,除了诗歌,曼德尔施塔姆还擅长散文创作,我们期待作者在研究曼德尔施塔姆诗歌基础上,对他备受推崇的散文作品加以关注和探究。

 
    美国族裔文学研究的中国话语建构
    ——评王卓《多元文化视野中的美国族裔诗歌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罗良功
    20世纪中叶以来,美国诗歌在后现代消费主义和工具理性主宰的文化环境中逆势生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美国国内各种社会文化思潮相互激荡,为诗歌成长提供了多元文化的土壤,促使包括少数族裔在内的美国社会各类群体能够基于自身经验和诉求进行文学创作,从而促进美国诗歌的整体繁荣。因而,研究美国当代诗歌的内部结构及其关系既是美国诗歌研究的必然课题,也是美国研究的重要课题。王卓教授的著作《多元文化视野中的美国族裔诗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便是该领域的一部力作。
    
    该书洋洋90余万字,设绪论和三编,对美国族裔诗歌进行了总体梳理,并在美国多元文化(而非多元文化主义)的视野下,分别考察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最具代表性的美国少数族裔诗歌,包括印第安诗歌、犹太诗歌、非裔诗歌,是迄今比较全面的关于美国族裔诗歌的综合研究专著。
    这一专著聚焦于美国族裔诗歌,将族裔诗歌置于美国诗歌、美国文学、美国文化的大场域中进行考察,试图揭示其与美国主流诗歌、主流文学/文化传统和主流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鉴于中国学界的美国文学研究现状,这一学术勇气值得称颂。关于美国族裔诗歌和族裔文学的研究,现阶段中国相关学术研究存在着两个定位上的瑕疵:一是重视主流抑制边缘,二是聚焦边缘割裂整体。这两者都漠视了一个事实,即美国族裔文学不仅是美国文学的一部分,而且正是在与美国主流文学的对话和互动中建构自身并重构美国文学。在这一意义上,正如王卓教授在该著第一章所言,本书着力于揭示美国族裔诗歌与美国主流话语之间的两层关系,即对话关系和互动关系,既是基于文学事实,也是立足学术前沿。
    从宏观上看,这一专著反映了中国学者在美国文学研究中的中国立场。一方面,该书超脱于美国和西方学界关于美国后现代文化和社会的理论认知模式之外,尝试摆脱多元文化主义和世界主义等理论羁绊,以中国学者的独立思考选择“多元文化”这一视角对美国族裔诗歌进行考察。另一方面,跳出美国学界在族裔文学研究和价值判断上的“政治或美学”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将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具而言之,该书将诗歌的文本艺术与文化策略、诗人的诗学思想与社会观念,有机地统一在客观的学理思辨之中,体现了中国学者独立的学术立场。
    该书也反映了中国学者建构中国学术话语的努力。作者选取原始与现代对话、边缘文化与中心诗学对话、政治与诗学对话这三个角度来解剖美国族裔诗歌,认识和考察美国文学内部结构及其复杂关系,从而获得对美国诗歌和美国文学的独立阐释,体现了中国学者的独立个性与学术追求:在坚持以我为主的立场同时,将西方的理论化为自己的话语,从而建构起具有鲜明个性的族裔诗歌话语。纵观中国学术史,中国知识界对美国族裔文学的关注始于20世纪30年代初。
    就微观而言,该著的学术价值,首先体现在对美国族裔诗歌的独到研究。不仅对包括印第安裔、犹太裔、非裔、亚裔、拉丁裔在内的美国族裔诗歌的基本面貌作了全面梳理,而且选择从原始与现代的对话、边缘文化与中心诗学的对话、政治与诗学对话的视角,分别切入美国三大主要少数族群诗歌,即印第安诗歌、犹太诗歌、非裔诗歌,巧妙而深刻地勾勒出相关族群诗歌的独特性。在这一架构下,作者不仅对上述三个族群诗歌进行了综合研究,还以主要诗人为个案进行了深度剖析,展现了族群诗歌整体之中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该著对不同族群诗歌的独立研究,为进一步研究美国各族群诗歌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