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意识互渗相通 文化之间的接触、冲突、融合丰富和发展了人类的精神文明。各个民族的审美意识在不同文化的接触和交流中互渗相通。若从身体审美观来看,中国俗文学可以说是丝绸之路审美文化融合交流的结晶。例如话本小说、章回小说中关于人物体征的“面如满月”、“耳大垂肩”、“双手过膝”等描述皆来自于佛教,而佛教的法相审美观又起源于古印度文化。此外,古代中国的相人术也受到了南亚、西域、中亚等地的影响,如对“隆准”、“长人”、“美须髯”、“环眼豹头”等异相的迷信等。 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流通贸易瓷器、丝绸、茶叶、香料、药材等商品,而且改变着贸易国之间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汉文化所倡导的“以善为美”的审美意识也逐渐渗透并影响到汉语言文化圈的各个民族,形成审美共同体。越南的喃文文学、日本的假名文学、朝鲜半岛的乡札文学和谚文文学等都可以看作是汉语言文学的派生文学,其中的愿文、讲谈、劝善文等尤其体现了审美意识的共通性。 审美意识具有民族性、阶级性、历史性和地域性,但同时也因相同或相近的文化背景而具有共通性。丝绸之路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会通和交流,因其杂合而成的审美意识更是在客体、文体、结构上改变了不同民族传统文学的体系构成。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伦理诗学中的民族性问题研究”(17XJA751004)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