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迎合还是提升?

http://www.newdu.com 2018-02-27 文艺报 刘川鄂 参加讨论

    作家是审美价值的创造者,评论家是作家审美创造价值高低的评判者。在精神消费多样化、文学创作边缘化、文学批评更加边缘化的当下,批评文体驳杂、批评问题意识薄弱、批评的有效性普遍缺失。受作家出版社邀约,我的《批评家的左手和右手》论文集忝列“剜烂苹果·锐批判文丛”系列,应该说,这套丛书是提升文学批评有效性的重要尝试,以个人从事文学评论20年的经历,我认为批评家应该充分行使两只手的功用:批评家的左手,应该面向文本和文本创造,以人性和审美含量为尺度,指出作家的描写特点包括缺点,帮助提升文本的创作水平;批评家的右手,应该面向广大读者,指导和提升读者的审美趣味。批评家不是作家和读者的附和者应声虫,而是审美世界的评判员!
    当下文坛,评论家与作家的比例是极不对称的,中国各级会员作家约十万以上,而为圈内外称得上评论家的不超过数百人。职业评论家稀缺,批评家队伍质量参差不齐是不争的事实。这也加大了各界对批评现状的不满。
    2015年,我在担任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评委时,为了解对入围长篇小说的批评情况,我搜集查阅了数百篇相关评论。这些评论对作品题材内容和社会含量的分析花费了主要的笔墨,但对作品的艺术创造和审美缺憾却用力甚少,能够融合理性思辨力与文学感悟力、充分评判作品的审美价值的出色评论实不多见。
    我认为专门“剜烂苹果”这一类批评,就是以指出作家失误提醒读者提防失误的以否定意见为主的批评。针对当下中国文学的实际状况,创作环境需要更加优化,作家的素养需要全面提升,读者审美能力也需要不断提高,有学理有胆识的锐批评特别可贵。鲁迅曾说过“批评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才于作家有益”。净化批评环境,形成敢言直言的批评风气、壮大批评队伍、提升批评家的素养和学理训练,强化文学批评的文体意识是切实提高文学批评有效性的途径。
    《批评家的左手和右手》文稿的挑选和出版过程,亦让我有机会回顾十多年前直言批评某些作家的经过,这里面呈现一种批评史的意味。凭着批评家的良知、艺术感受力和厚积的学识,在发现作家作品的不足之后,批评家必须敢于直言。我认为中国当代作家大都缺乏对话的能力,他们大都是凭借对生活的积累和感悟来写作来理解文学,不能像大江健三郎、米兰·昆德拉和略萨等作家一样有明确的理性的社会观、人文观、文学观,能够与评论家和读者大众面对面交流的作家少之又少。我最初批评池莉时,她反批评我属于“酷评”,与她同在一个城市,却从未与她交流过,便出版了对她的批评专著。依照此说法,难道研究莎士比亚的批评家非要回到英国且穿越时空交流沟通吗?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到新世纪初,通俗文学和传统纯文学的边界混淆不清时,她的文学作品两边均沾,销量上大受欢迎。但是当现在通俗文学类型化,与纯文学的界限越发分明的时候,她的文学作品则优劣自现了。由两面讨好到两面不讨好,这就是池莉近20年的文学道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下中国文坛的变化。我当时对池莉的批评,是基于自己对文学的理解以及文学现象的思索,以人性含量和审美含量为价值尺度,展开的严肃批评。
    新世纪文学批评问题依然明显,借助理论的过度阐释式批评、借文学现象对社会发言的借此言彼式批评、缺少学理的个人感想式批评随处可见。批评家应该审慎地思考和表达,以批判的姿态,做好“剜烂苹果”的工作,清理文学的消极表达,提升大众的审美水准。在如今的大数据新媒体时代,评论家更要坚守自己的价值尺度,不能够跟着媒体走,不能够跟着销量走,不能够跟着票房走。为什么在电脑和计算机的统计之外还要有评论家的存在?因为只有批评家才能对作家作品的精神创造高低做一个评判。你的使命不是迎合而是提升。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