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牧羊的故事在中国广为流传,《苏武牧羊》在戏曲舞台上长演不衰。在一般人的心中,苏武已经成为一个气节的符号,一个爱国者的化身。 今年初夏,偶读《苏武传》,恍然若有所思,顿然若有所悟,将《苏武传》的内容与戏曲中的苏武作比照,可相映衬互为表里,亦是有趣的事。 读《苏武传》,亦思亦悟,大致有六。 其一,匈奴为何扣留苏武? 汉与匈奴之间,多年来时战时和,两邦间互通使者。后来,匈奴扣留汉使,汉作为报复也扣留匈奴使。至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新单于初立,尽归汉使以示友好,武帝即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持节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 就在此时,在匈奴的一干人正在谋反。有先降汉后随汉将击打匈奴兵败而又降匈奴的原匈奴缑王,有曾任蓝田长水校尉后投降匈奴的虞常。苏武一行到匈奴后,虞常私会副中郎将张胜,言及他欲暗杀卫律,让张胜日后在汉进美言以得到好处。张胜支持叛乱,且偷偷的给予叛乱者物资上的支援。后来,谋反之事败露,卫律奉命审问虞常,虞常供出副中郎将张胜,使得单于震怒,于是扣留了以苏武为团长的汉使团。张胜,作为副团长,与叛乱者勾结,从事了与身份不合的活动,遭扣留乃咎由自取。苏武一再强调此事与他无关,卫律却认为“副有罪,当相坐”,苏武有领导责任。看来,匈奴扣留汉使自有其道理。 扣留苏武还有一个原因,单于对苏武一见倾心,见苏武威武不屈,“单于愈益欲降之”,也就是说,单于看中了苏武,一心想将苏武笼络至其麾下。 其二,李陵劝降用什么作论据? 卫律逼降时,苏武痛骂卫律,因为卫律摆出了一张小人得志的厚颜无耻的嘴脸。李陵劝降时,更像朋友谈心,互相尊重。 李陵劝苏武投降,论据有三:一为苏武归汉已经没有什么希望,单于对苏武是一片诚心;二为苏武的兄与弟都因事怕武帝的责罚,一个“伏剑自刎”,一个“饮药而死”。苏武的老母亲也死了,身后凄凉,是李陵送葬至阳。苏武的妻子也已改嫁,两个妹妹、两个女儿、一个儿子也生死不明十余年。汉已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三为武帝年事已高,视法令如儿戏,大臣无罪而被灭门的有好几十家,苏武即使得归也是安危不可知,为这样的昏君守节不值得。 李陵推心置腹,讲的有情有理。 其三,苏武为什么不降? 李陵言罢,苏武说了,我们父子无功无德,都受到了皇帝的提拔重用,父亲被封将封侯,兄弟三人都作了皇帝的近臣,武帝对苏家来说,可谓皇恩浩荡。因而苏武又说“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对皇帝爱的死心塌地,认为皇帝简直就是他爸,还说即使死了也“诚甘乐之”。也就是说,为皇帝而死,他的感觉也是甜蜜蜜的,是快乐的。这让李陵无语。 其四,沧桑间看生命的轻重有几多? 时光永远流逝,时局也常变常新。武帝的少子刘弗陵当了皇帝,匈奴与汉和亲,两国实现了邦交正常化。苏武几经周折,于始元六年(元前81年)春归汉,当年同行百余人,降的降、亡的亡,今随武还者九人。整整十九年啊,《汉书》说:“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及还,须发尽白。”昨天下午,在央视11套,看到长治一个上党梆子剧团的杨家戏,演的是四郎探母事,佘太君痛斥四郎给杨家丢脸了,是猪狗不如,扬言要押了四郎进京治罪,一直逼得四郎拔剑自刎。佘太君见四郎死了,大笑几声,说死了的好。可笑至极! 人生有几个十九年啊!“须发尽白”,读之令人不胜感慨: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沧桑间生命的轻重有几多? 其五,关于投降 汉与匈奴的连年征战中,有匈奴降汉的,也有汉降匈奴的。如何看待战争中的投降呢?当弹尽粮绝寡不敌众时,投降恐怕不失为一种合理的选择。 其六,班固可敬 《苏武传》,让我敬佩班固。因为他写的是有情有义、有血有肉的人物,而不是像现在的一些人就知道动不动给人物贴标签,扣帽子、抓辫子、打棍子、假崇高、伪道德。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