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之间》记录了新闻怪杰麦克华莱士的一生。20多次的美国电视艾美奖得主麦克华莱士,这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像一个新闻人的标杆,引领了无数的新闻人前进。为何中国不能出现麦克华莱士那样的新闻怪杰,为何麦克华莱士能够带给我们强硬的、铁血一般的冲击力量?与他对于新闻求真务实的态度和锲而不舍的追求公正的精神密不可分。 一开始,麦克华莱士进入广播站工作也没有自己的定位,靠演话剧为生,也主持很多娱乐节目,甚至拍摄一些广告,但是随着他的访谈类节目《深夜追击》的才是真正让我们看到华莱士的调查记者形象。1962年,华莱士19岁的大儿子彼得·华莱士在希腊登山时不慎失足离世。这位耶鲁大学的学生,生前是“垮掉的一代”的一分子。在去希腊前,他曾对华莱士说:“美国精神其实就是颓废精神,社会问题并不被政府和新闻机构认真关注,你的节目却让很多人异常激动,因为他们从中看到了一丝希望。”事情发生后,华莱士觉得是时候该做一些严肃的新闻,让自己的孩子感到骄傲了。1963年,他说服CBS接受自己,并接受了年薪4万美元的协议,在46岁时全力投入严肃的政治节目,开启了他如日中天的事业。 作为美国家喻户晓的新闻节目主持人,麦克华莱士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遭受过无数次的痛苦。无数次的采访遭到拒绝,无数次在采访中受到白眼,在常人来看也许根本无法坚持,但是麦克华莱士不仅坚持下来了,还坚持做到最好。 在所有新闻报道类型中,调查性新闻是风险最高、耗时最长、成本最大的一种,稍有闪失,就可能引来巨大麻烦。华莱士在做某次节目的时候因受到来自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压力,最终屈服,被迫将曝光对象改为“ 某烟草业巨头”, 为此他遭到了一同调查的同事的愤怒指责。这事让他直到晚年都悔恨、惭愧不已。另外一次CBS制作了一个关于越战的调查节目,致使华莱士收到指控,对方索赔1.2亿美元,华莱士内心煎熬不已,不得不接受抑郁症治疗,也曾试图自杀。 而在中国媒体圈遇到这样的事情呢?这么一件常见的“小事”,又有多少人为此悔恨、痛心?绝大多数都是“习惯了”,“不关我的事,听领导安排”。河南光山22名小学生被砍的悲剧发生后,当地政府开始应对“负面新闻”。先是禁止教师接受采访,声称“讨论这有啥意义”,当地媒体也配合政府刊发《光山,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赞扬”文章,紧接着,又着手进行“救人英雄”的宣传。当地政府对学生被砍事件采取遮蔽和媒体公关的处理方式,引发了舆论的强烈不满。 当然,中国也不乏可敬的调查记者,他们为社会民生等实际问题默默付出,始终如一地坚持自己的理想,哪怕没有人关注,甚至自身安危都受到了威胁——人们往往忽略了他们,却对舞台上搔首弄姿的明星痴迷不已。中国的报纸媒体这么多,却没有一家敢对于拥有一点公权力的人进行监督,这是新闻自由和媒体人的悲哀。让中国媒体圈蒙羞的是,有良知的媒体人少之又少,多的却是“商人记者”,以及唯唯诺诺、从不质疑、有话就听的“喉舌记者”。 麦克华莱士是新闻界的楷模,虽然在中国的体制下无法产生华莱士那样的时代英雄,但是对于他的坚韧精神和铁血的手腕来挖掘真像的绝对值得我们永远推崇。巨人陨落了,但是留给我们的思考不亚于他在世时的光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