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笔记 >

《西藏生死之书》读书笔记2000字

http://www.newdu.com 2018-02-27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对西藏感兴趣已经很久了,虽然曾经匆匆去过两次,非常可惜的是,彼时纯粹是流于一个游者,注意的焦点也仅仅落在了那些雪山、圣湖、草原、寺庙,腐败的青稞酒、藏甜茶、牦牛肉,以及偶尔看到听到的打阿嘎、辩经、吟佛、雕刻玛尼石的匠人们。但,对于孕育了这片充满勾人心魄文化的文明的了解,却是非常残缺,乃至于看到白居寺十万佛塔中精美异常的众多壁画,也只觉得花花绿绿看着眼晕,到后来甚至有了审美疲劳的感觉的,叹啊!
    很久之后,再回过头来想,才猛然察觉最大的遗憾之所在,于是开始发愤图强,《西藏生死之书》也正是在这段时间进入了我的视野。非常可惜的是,国内现在好像已经无法买到纸版了,只好下载电子版来阅读,究其原因,似乎里面有些内容触动了当局某根不知名的脆弱的神经。作者索甲仁波切,对我们国内读者而言,仍然是一个陌生的智者,而他在国际上却早已成为著名的藏传佛教大师了,该书的出版,更使他声誉日隆,甚至在达赖的各个网站上,都将此书列为特别推荐的书目。“仁波切”是西藏对伟大上师的尊称,意为“珍贵的人”。索甲仁波切(SogyalRinpoche)生于西藏一个富裕的望族家庭,从小由本世纪最受推崇的上师蒋扬钦哲仁波切养育成人,少年时即被自己的导师认出是一位喇嘛的转世,而那位喇嘛也曾做过十三世达赖喇嘛的老师。1971年,索甲仁波切前往英国,入剑桥学习比较宗教学,1974年起开始在西方诸国游历传法,信众繁多,并以伦敦为基地,创办了一个国际性的佛教传习组织Rigpa。
    《西藏生死之书》可以认为是作者用现代人、或者非佛教徒容易理解的语言对《西藏度亡经》(即《中阴闻教得度》)的解说,《度亡经》公认难解,据说在从前,也是只有僧侣才能看到,一般人无缘得见。说实在的,这本书我根本不敢评,也评不得;就连看完,也只能用匆匆扫过来形容,当然,并不是说看的时候一目十行,而是说对其中阐述的教理,大多根本咀嚼不动,更谈不上有多少理解了。
    就在不久之前,我还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无神论者,对于轮回、上界、地狱、业啊什么的,即使谈不上完全否定,起码也是老实做孔孟的学生——敬鬼神而远之!对于死亡本身的理解,基本上属于“一了百了”、“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阶段,也并不惧怕死亡,也似乎做好了迎接它随时到来的准备,不过如此罢了。书中说,当下虽然科技、经济日趋发达,但人们对于死亡的认识一般来说,还停留在“两种死亡态度中,一种是把死亡当做避之唯恐不及的事,另一种则是把死亡当做自个儿会解决的事。”我则属于后者吧!
    佛教把生和死看成一体,死亡只是另一期生命的开始,是反映生命整体意义的一面镜子。这里面就有轮回、业、业报、以及创造力的观点,就我的理解简录于下。
    轮回,从佛教的观点来看,建立轮回的主要论点,是以深刻了解心的连续为基础,即意识的连续性。按照目前已知的物理理论,任何元素从来就不是无水之源,亦不会消逝无踪。那么,我们拥有的称为“心或意识”的东西,也必如此,这个事实是十分明显的,因为我们的经验就可以证明它的存在。依此念,便生“轮回”。但是在佛教里,这种“轮回”并非是说有一个独立和不变的实体(譬如说灵魂或自我),它可以在肉体死后还存在。而是,以一种其它的形式存在并延续,这种延续指的是更细微的层面的延续,而并不是单纯的复制。我觉得这就跟物质不灭定理类似,物质是始终存在的,只是形式不同罢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