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新媒体平台显著提升了文学创作及传播的活力,但也带来了鱼目混珠、泥沙俱下、媚俗从众、价值标准混乱等问题;如何应对资本对文学话语、文学标准的渗透,也值得学界进一步思考。这一切,都要求评论者更加有力地发出自己的声音,激浊扬清、褒优贬劣、坚持文学本位,扬新媒体之长而避其所短。 “新时代”与文学的“新关切”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与新文学百年的时间重合,使2017年这一年份刻度拥有了某种节点式的特殊意义。具体到文学界,“总结”与“展望”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两种行动姿态。“总结”方面,各类带有梳理、回顾性质的研讨广泛开展。以“新文学百年”为主题的学术活动频见报道,多种“大典”、“大系”、“百年志”类丛书编纂出版,其热度可谓接续甚至超越了2016年。以“五年”为时间单位展开的更具体的文学总结也频繁出现,例如《文艺报》组织举办了“砥砺五年”系列研讨,依照文体划分,分别围绕过去五年间我国小说(小说又分为长篇小说和中短篇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理论评论等领域的创作发展情况展开讨论,并形成文章成系列刊登见报。这种“阶段总结”式的研讨,不仅着眼于过去五年(或百年)间中国文学现场出现的优秀作家作品,更强调总结梳理中的问题意识,着重讨论创作中体现出的问题以及现状背后的趋势性元素。在此意义上,对过往的总结往往亦包含着当下及未来的着眼,而十九大报告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全新历史判断,无疑也为文学界的“展望”或谓“前驱”增添了强劲的信心和动力。2017年底,第二届中国文学博鳌论坛于海南博鳌开幕,论坛主题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创造新时代的新史诗”,两个“新”字显示出鲜明的意图。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文学如何开辟新的格局、建立新的话语、书写新的史诗、孕育新的伟大著作,正成为当下文学界热切讨论的话题。从这种热切的背后,我们也看到了广大文学工作者主体意识的树立、责任担当的回归。正如白烨一篇文章题目所说的那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时代赋予的使命”。 在关切新时代文学发展、讨论文学新可能的过程中,最具体、最坚实的理论抓手,便是习近平文艺思想。《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学习时报》等媒体先后发表仲呈祥《习近平文艺思想:时代的召唤人民的需要》《习近平文艺思想的实践品格》、董学文《充分认识习近平文艺思想的重大意义》《论习近平文艺思想的时代特征》、李一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的鲜明特征》、张知干《时代性、人民性、创新性、开放性——习近平文艺思想的基本特点》等多篇理论文章。而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总体性、系统性学习之后,文学界已开始有意识、成规模地将对习近平文艺思想的研究讨论,同具体的文学创作问题及当下文学界现状结合起来。《文艺报》先后开设“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国精神”、“贯彻讲话精神,推动观念变革”两个专栏,围绕中华美学精神、本土文化资源、英雄书写、典型人物塑造等习近平总书记重点提到过的话题组织文章研究讨论,在文学界引起反响;其“新观察”栏目集中组织一批较为活跃的青年评论家撰稿,有意识地刊发了一批明确针对当下具体文本及现象、富有批评锋芒的文章,涉及当下文学生态的改进、小说想象历史的偏差、文学评论过度理论化、批评家的“说真话”勇气等诸多内容,颇受关注。由中国作协创研部、文艺报社、中国现代文学馆、鲁迅文学院共同主办的“习近平文艺思想系列研讨”活动已举办五场,主题分别为“文学与人民”、“文学与生活”、“文学与中国”、“文学与英雄”、“史诗般的时代与创造时代新史诗”。参与该系列研讨的专家在会后形成书面文章,相关主题文章已刊出30余篇。总而言之,习近平文艺思想中出现的诸多观点、强调的多种命题,在文学理论评论界得到了越来越深入的研究和阐释;对习近平文艺思想的学习、理解、研究、探讨,构成了整个文学界过去一年中的重要内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