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旗帜鲜明地批判历史虚无主义(2)

http://www.newdu.com 2018-02-20 中国社会科学网 范玉刚 参加讨论

    
    历史不仅是知识,更是眼光和价值观。坚守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不仅要学习中国历史、还要学习世界历史,不仅要有深远的历史眼光、而且要有宽广的世界眼光。由此才能深刻认识到,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现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和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历史。近代以来,救亡图存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迫在眉睫的历史使命。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是中国人民必须完成的两大历史任务。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实现这两大历史任务。这是文学书写的对象,也是文学的母题和价值诉求,是成就当代文学经典和攀登艺术高峰的题材富矿。
    历史虚无主义就是通过“虚无”历史竭力贬损和否定革命;诋毁和嘲弄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诋毁和否定我国的社会主义取向及其伟大成就。一度喧嚣的“告别革命”论,既是这种思潮的集中表现,又是它不加隐讳的真实目的。抽离历史的主流、放大细节,以片面、静止、孤立的观点看待历史,必然抓不住问题的根本,无视中国革命背后尖锐而复杂的社会矛盾,否定现代化进程中的革命必然性,对历史作出别有用心的错误评判,其目的就是在本质上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合法性。历史虚无主义深知搞垮一个国家,首先要攻击该国的执政党;搞垮该国的执政党,就要极力丑化该党的主要领袖和英雄人物。于是我们看到在评判毛泽东同志历史功绩和错误时,片面夸大毛泽东同志的错误,完全忽视其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作出的历史功绩,从而作出完全违背历史事实的错误评价。其用意就是通过放大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所犯的错误,弱化毛泽东同志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所创立的丰功伟绩,达到否定其合法性的目的。在其别有用心下,一个民族的精神被矮化、丑化,优秀的文化和文化传统被否定、抹煞,民族独立的历史被嘲弄、糟蹋,这个民族就失去了历史的根基。历史虚无主义越过学术研究底线,以“学术研究”之名,打着“客观”、“公正”的旗号,遵循所谓人物塑造中“坏人不坏”、“好人不好”的人性论原则,枉顾历史事实,片面看待史料,任意打扮历史、假设历史,胡乱改变对近现代历史中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重要问题的科学结论,借助网络兜售其“创新成果”,迷惑了很多不了解历史、缺乏历史意识的大众。数字化时代,历史虚无主义利用互联网对历史人物进行“重新评价”,断章取义、伪造历史事件、任意剪裁历史事件;利用微博微信内容短小易传播的特点,用小细节小故事歪曲大历史;利用符合大众心理和娱乐习惯的文化消费形式,把核心观点转化为夺人眼球的感性视像,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不知不觉中美化历史上的人民公敌,颠覆人们对相关历史的正确认识,确实有很大的蛊惑性,在大众舆论中产生错误的认知。历史虚无主义在网络上的弥漫,影响了很多青少年对历史的认知,使一些青少年在不知不觉中对正确历史观和价值观产生怀疑。互联网已成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主阵地,是意识形态渗透与反渗透的关键领域,在技术上必须加强互联网管理,遏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蔓延。
    同时,在内容和价值观上加强正面引导。克服历史虚无主义,树立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必须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体现了经典作家所汲取的人类过去和现在的丰富思想成果;体现了经典作家攀登科学理论高峰的不懈追求和艰辛历程;体现了经典作家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信仰、解放全人类的理想和献身共产主义事业的品格。在人格养成和历史意识的锻造中,只有在潜移默化的精神浸润和人格熏陶中,伴随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的升华,才能逐步形成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史观。有了高屋建瓴的思想武器,才能在错综复杂的世界变化面前保持头脑清醒,坚定理想信念,科学分析发展机遇和现实挑战,全面辩证认识前进道路上的主流和支流、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才能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
    坚守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自信,是克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指出,要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增强战略性、系统性思维,分清本质和现象、主流和支流,既要看到存在问题又要看其发展趋势,既看局部又看全局,提出的观点、做出的结论要客观准确、经得起检验。就中国近代史而言,各种社会政治力量和政治主张争论与较量的实质,是不同历史道路、社会发展的方向之争。实践证明,无论是维新变法还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旧式的农民反抗斗争以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近代中国的探索结果是行不通,根本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只有经受马克思主义洗礼的中国共产党才能肩负起历史使命,带领中华民族以其艰苦卓绝的奋斗开创了历史的新纪元。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是洞察历史迷雾的指路明灯,能够引领大众深刻认识到,历史和人民造就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又带领人民创造了新的历史辉煌,这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的道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针对历史虚无主义虚无中国历史、虚无中共党史、虚无价值的荒谬和别有用心,只有坚守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自信,才能把握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明白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力量,进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坚守理论自信、文化自信,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自信的表现。如何看待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这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理论问题。“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5]坚守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就要自觉增强历史意识和文化自觉,即想问题、作决策、剖析历史和社会现象,要有历史眼光,在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自觉按照历史规律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办事。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整体上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规律,不拘泥于历史事实的杂多和特定历史情境下的具体现象,增强洞察历史现象、认清历史发展规律、科学评价历史的能力,坚定对共产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信念。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究其用心,历史虚无主义在社会实践中打着追寻历史真相的旗号,做着反历史、歪曲历史真实、扭曲历史发展规律的勾当,对它的批判早已不是学术之争,是思想斗争,更是政治斗争的新方式。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正确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不要把一般的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也不要把政治问题当成一般的学术问题,既反对打着学术研究旗号从事违背学术道德、违反宪法法律的假学术行为,也反对把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混淆起来、用解决政治问题的办法对待学术问题的简单化做法。”[6]面对复杂的思潮激荡,一定要有政治上的清醒和思想上的明白。历史虚无主义并不是所谓的“学术研究”,其本质是披着学术外衣的政治思潮,强化了几乎所有把历史加以虚无化的行为,带有特殊的政治目的,企图通过否定中国革命历史、党的历史、新中国历史和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等,从历史依据上抽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最终达到否定党的领导的目的。习近平同志曾经尖锐地指出:“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就是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7]面对否定领袖、诋毁英雄、歪曲历史的历史虚无主义,应该旗帜鲜明地加以反对和批驳,而不能只做“理性”的旁观者,听之任之。针对历史虚无主义从学术领域向社会蔓延、从传统媒体向网络新媒体传播扩张的倾向,要综合运用教育、舆论、法治等多种手段,积极发声,用正能量晴朗网络空间,对涉嫌违法违纪的企业和个人,要依法依纪严肃查处,绝不姑息纵容。
    当前,历史虚无主义出现“虚无”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新变种,这是在新的历史语境下意识形态阵地的转移和斗争方式的改头换面,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新动向,是进入新时代“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方式之一。历史虚无主义新变种在本质上虚无的是“历史观”,其用心是指向党的文化领导权,在国家非传统文化安全境遇中滋生文化领导权旁落的危险。历史虚无主义新变种看起来是一种学术问题的“创新”,其实质是事关党的指导思想及其文化领导权的政治问题,是关系到国家政治安全的重要问题。在当前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中必须保持高度警惕,牢牢把握引领社会思潮的主动权和话语权。以虚无主义历史观置换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是对党的文化领导权的极大危害,旨在颠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进而从思想观念上威胁国家政权。习近平同志强调指出:“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它防线就很难守得住。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8]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做好意识形态的工作,必须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对我们党和社会的侵蚀作用,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维护我们党执政的政治基础和群众基础;同时警惕它们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政策的误导,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章: 
    [1]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25页。
    [2]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26页。
    [3]马克思《集权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0 卷第 289—290 页,人民出版社 1982 年版。
    [4]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1页。
    [5]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4页。
    [6]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8页。
    [7]《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32页。
    [8]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引自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21页。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