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梁晓声:文学应该具备引人向善的力量

http://www.newdu.com 2018-02-20 长江日报 周满珍 参加讨论

    11日,著名作家梁晓声的最新长篇小说《人世间》在京首发。全书逾百万字,从20世纪70年代写至改革开放后的2016年,堪称一部五十年中国百姓生活史,被出版界视为“一代人的时代阅历,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人民总结”。22日,长江日报记者电话专访了梁晓声。
    帮助当代青年补上对中国当代历史的认知
    《人世间》分上中下三卷,以平民子弟周秉昆的生活轨迹为线索,围绕春节欢宴、家庭聚会、重大事件布局全篇,展示近五十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贯穿其中的,既有中国社会发展的“光荣与梦想”,也直面了改革开放进程的艰难和复杂。在这部作品中,梁晓声并不回避改革开放大潮中东北老工业基地经历的阵痛,周秉昆们人到中年时面对企业转型和下岗的艰困窘迫,但他们并没有退缩,而是互助互帮,自立自强,展示了困厄中人性的美好。
    1949年出生的梁晓声告诉记者,作为时代亲历者,他的小说创作从《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里的无悔青春到现实关怀,再到基层关怀,经历了一个“微型中国”。将历史的感受和现实的思考融为一体,是人文知识分子对于现实中国的本能担当。
    梁晓声期待《人世间》出版后,周氏三兄妹的奋斗和选择,能给当下年轻人带来两种启思。一是关于善的教育。因为这些故事大部分源自亲身经历,文学与真善美的结合,在这里不再是一个夸大的想象,而是实实在在的现实。二是帮助当代青年补上对中国最近的历史的认知。他认为,古装电视剧的热播,让年轻人“穿越”到清朝、唐朝,从这些花样不断被翻新的朝代故事中,去感知历史。但对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的中国,年轻人却所知甚少。“没有比较就没有肯定,我认为要评价当下中国的成就,一是国与国之间的比较,一是和自己从前的比较,年轻人要跨过这个认知上的盲区,了解父母那一代人的经历,在那样特殊的时代,他们是怎么走过来的,他们怎么看待利益、友情、亲情关系。”梁晓声甚至认为,这种认知有助于缓解年轻人的现实焦虑,找准人生方向。
    我的时评是写给年轻人看的
    上世纪80年代,《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让梁晓声成为知青文学的代表作家,为一代年轻人打造了精神上的故乡。从80年代后期开始,回城知青、下岗工人、进城农民、莘莘学子成为他关注的对象,出版了《返城年代》《年轮》《知青》《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此后,一手写小说、一手写时评成为他的创作常态,这些时评后来陆续结集出版。
    作为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的资深教授,梁晓声坦言这些时评是写给年轻人看的,呼吁他们多读书,读超出年龄的作品,保持独立与个性。他多次举诺贝尔奖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的例子,迪伦曾说过,面对50万人歌唱的压力大过面对50个人,因为面对50万人的时候,这50万人可能体现为同一人格,一起挥舞手臂,情绪色彩也差不多;而如果是那50个人中的一个,往往会意识到“我”和别人的不同,会保持自己的个性。
    文化向善的心灵教育,要从小开始
    作为著名作家、学者,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十几年来,梁晓声经常到各大中小学做讲座。他发现,文化向善的心灵教育,要从小开始,这些感想后来结集出版在《小学生如何写作文》《中学生如何写作文》。他将人性的善良放在首位,不教小学生得高分,快速成功的窍门,而是教他们如何观察生活,在生活中观察到令我们的心柔软的人和事。他把作文看作关乎一个人一生的生活和事业,希望孩子们不要成为感性脑区僵化的“半脑人”。
    采访时,谈到文化化人,他再次表达了对流行文化忧心忡忡。在这个时代,你想走近一个当代青少年,只能靠搞笑,写谈恋爱那点事。假使有天给他读《海的女儿》《快乐王子》,他们一脸漠然,无动于衷,那很可怕,“我要赶在这些没有发生时,努力做点什么,即使它逆着时代潮流”。
    多一些社会担当,多葆有道义和责任,为他人提供启思,梁晓声将此视为一个作家的责任,比起指责,他更想为这个社会奉献。采访快结束时,他首度向媒体透露,今年3月退休后,他将和《人世间》里的周蓉一样,到山区给孩子讲讲课,在人性善良这一主旋律上,继续一个作家的自我完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