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民族文艺 > 声音 >

新时代下的文化自信从民俗节日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http://www.newdu.com 2018-02-12 中国民族报 曹保明 参加讨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文化得到了高度重视,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政策精神得到了有效贯彻和落实。其中一个具体的体现是,我国不少民族聚居区成了开放的旅游地。这些地方鲜明的民族文化、独特的民俗文化、丰富的区域文化,被推到了改革开放的前沿。特别是一些民族民间节日,如今已成为大众的、社会的公共节日,使得民族文化体现为最生动的地域文化、民俗文化、乡土文化,并不断向纵深发展。
    民俗文化保留了各民族的文化个性,传承了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一个民族的服饰、语言、风俗习惯、文化遗产等,都蕴含在民族文化之中,表现着该民族原生态的生活样貌。如贵州布依族的赶秋坡节,原本是本民族自己的节日——每年立秋,布依族的青年男女都要集中到一处山坡来对歌,表达爱意,传递情感,许多青年借此相识并结为终生的伴侣。近几年来,这个传统民族节日逐渐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和接受。每当布依族赶秋坡这一天,周边村寨的侗族、白族、水族、苗族村民也纷纷参与,甚至远在贵阳的汉族青年也专门赶来,促进了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同样,三月三、火把节、雪顿节、那达慕等民俗节日,如今都吸引了许多其他民族的同胞来参加,这使得民族文化活动更好地开展起来、传承下去。
    民俗文化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各族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了各民族间的文化联系和沟通交流,同时也增进了各民族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增强了文化产业的生机。在这一大潮的推动下,我国各民族传统节日得到了很好的挖掘和保护。比如东北村落的满族萨满文化节,以前是满族家庭自己的节日。一家办节,人人帮忙,在亲情纽带的促进下,家族祭祖文化活动逐渐演变成全村都来庆贺的村落文化活动。如今的村落民俗活动,往往以文艺形式来体现,为村落活动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在满族祭祖活动中,不仅有满族秧歌,还有汉族秧歌,另外还有萨满舞蹈、二人转等丰富的文艺节目。这个村落的文化又形成了一个区域的“文化盛典”,催生了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如今,各民族的民俗文化活动已产生了广泛的拉动作用:满族的鹰猎文化节、赫哲族的大马哈渔猎文化节、鄂伦春族的古木仑踏节(狩猎丰收节)、朝鲜族的农夫节,都已经全面地拉动了各村落、各地区间的经济,给各村落注入了发展动力。这些民俗文化活动的举办,使各地的文化产业有了更高人气,有更强实力参与新的文化竞争。
    民俗文化活动的村落化、社会化,还使人们增强了对自然文化和生态文化的保护意识。例如,长白山的冰雪文化、森林文化,查干淖尔的冬捕渔猎文化,都在这几年不断举办的各类自然、民族、村落、民俗等文化节中,得到了人们的认同,进而提升了人们保护自然生态的意识。人们尝到了保护绿水青山的甜头,收获了“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从而更全面地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发展。
    在保护民族文化的同时,人们传承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也增强了。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满族说部为例——过去说部只在家庭中传承,随着家族祭祀传承的村落化、社会化,这一优秀的文化遗产开始走进学校、走进社会生活。这种文化的自然交融发展,极大地增强了人们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自信。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根本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要不断地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这个“新期待”就是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这一系列文化要求就是实现人民的“新期待”,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实践。
    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再到文化自强的信心和理念,促使我们充满信心地投入到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实践中,投入到民俗节日文化的挖掘与创新中,为全面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一百年”的伟大奋斗目标而不断地奋斗和努力。
    (作者系吉林省文联副主席、吉林省民协主席)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