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那一个风雨交加的寒夜——豫剧《天问》对戏曲改编的几点启示

http://www.newdu.com 2018-01-31 文艺报 卜键 参加讨论


    
    风雨交加乃大自然常有的现象,也是剧作家借景抒情的常见选择,最具撞击力的范例当推莎士比亚的《李尔王》:被两个女儿逐出的老国王流落旷野,凄风冷雨,痛绝怨愤,曾经强大高傲的他显得那样茫然无助,跌跌撞撞,向苍天发出一连串撕心裂肺的呼喊。改编者将剧名易为“天问”,不但抓住了莎翁原创之精髓,也深深契合中国人的审美原则,令观众想起汨罗江畔跣足披发的屈子,想起他曾发出的亘古之问。
    孝,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人类共通的美德之一。《天问》保留且强化了原著的悲剧精神,对孝的阐释则换为中国话语模式,渗入儒家对道德准则与社会价值的思考。在提倡繁荣戏曲创作的今天,对中外名剧的改编是一个大课题,而这部来自海峡彼岸的成功之作,应有以下几点有益启示。
    领悟和再现原作的精髓
    大幕拉开,轩辕王邠赫拉(原著中的李尔王)登场时显然心情极佳,她要在此日宣布退位,将全部国土和资产分给三个女儿。在这个隆重的仪式上,她提出一个极简的要求,想当众听女儿说几句赞美的话。大女儿从容向前,颂扬圣德的同时,也大段表白感激敬爱之心,于是乎得到了母亲的慷慨赏赐;二女儿也聪明剔透,得到同样的奖赏。但纯洁的三女儿却觉得难于出口,不习惯当面的肉麻吹捧和虚情假意。于是,喜庆场面变得气氛紧张,本来备受宠爱的小公主被剥夺继承权,同时被宣布断绝母女关系,遭到母王邠赫拉诅咒。
    “一天卖出三担假,三天卖不出一个真”,这句古代民谚说的是讲真话甚难,后果也很严重。戏剧需要写冲突,却不宜于过多依赖误会与巧合,似此由人情世态入笔,最称自然妥帖,也最足动人。莎翁擅长平实地抒写人性,拆解人与人的品格差异,寻觅人物的心理轨迹。此剧的改编正是立足于这一基点,由表述差异写善恶之别,发展到人伦与权力的冲突,演绎一个君主的极度偏执偏激,以及随之而至的愤懑和悲伤。《天问》中的国君虽已变为女王,而不容违拗的雷霆之怒并未减弱,这是权位生成的尊威,也是全剧伏脉结穴之处,一直到那场飙风冻雨,方才使她清醒。
    大多数的帝王不都是如此吗?高高在上的宝座遮蔽了他们的耳目。乾隆帝即位之初,左都御史孙嘉淦上了一道著名的“三习一弊疏”,指出皇位必然会带来的弊端:耳习于所闻,则喜谀而恶直;目习于所见,则喜柔而恶刚;心习于所是,则喜从而恶违。这是古来中外帝王的通病,邠赫拉也算病得不轻,连亲生女儿都不能表露心声。人性的弱点莫大于情伪,而美德的根基则在于真诚。在一个扭曲的环境里,真话与诚实似乎毫无价值。
    将“孝”置于权位的调色盘上
    《李尔王》与同类故事的关键词都有一个“孝”字,而其内涵又远非孝所能概括。一个国王对子女的要求,从来都与权位相牵连,也难以分辨那些恭顺中有多少来自亲情、多少是畏惧威权;至于儿女的反目,亲情的突变,使之瞠目结舌或发狂发疯,归根结底也在于失去了权力。《孟子》曰:“孝之至,莫大于尊亲。”正是出于“尊亲”,小公主吐露肺腑之言,可证宫中也有真切自然的孝道,也真实写出行孝的艰难。在权力的调色盘上,亲情往往扭曲变形,孝道也常变得暗淡无光。
    几乎所有的宫廷都是复杂的,充满着密谋与反叛,黑暗处潜伏着爪牙,而君主多表现得自信专横,邠赫拉正是如此。长期在位养成了她的言出律随和性格暴戾,而她的禅让与分割国土,也显然缺少深思熟虑。待她将王位和土地拱手让出,很快便见出两个女儿的真面目,开始体味什么叫世态炎凉,才发现那些孝心表白早已飘逝,扑面而来的是羞辱与忤逆。
    父母要求子女孝顺有什么错呢?但像该剧这样,命女儿挨个表态,一言不合即行决裂,则大错特错,事涉荒唐。《天问》的悲剧,是主人公的性格悲剧,也是权位的悲剧。我们看长女次女由忤逆走上险恶,自会反感憎恨,这恶果是女王邠赫拉种下的,而品尝的不仅仅其本人,还有那无辜的小公主。其长女、次女固死有余辜,不也是饮用了母亲所酿的鸩毒吗?悲剧的光焰在于激发悲悯之心,不独惨死在姐姐手中的小公主,看那作恶多端的两个不孝女最后陈尸台上,也令人感慨万千——她们的命运也是可悲的。
    莎剧改编的范本
    《李尔王》被称为莎士比亚最伟大的悲剧,以中国戏曲的形式对其改编上演,让东西方观众接受和喜爱,殊非易易。这里不能不说到两位改编者:彭镜禧是当今杰出的莎士比亚专家,译笔雅驯,绎解精审,对莎剧有着透彻领悟;陈芳教授治戏曲史和戏剧理论逾30年,著述宏富,文采斐然,授课之余兼事编剧,近年来已有多部剧作成功上演。对于将《李尔王》搬上戏曲舞台,这样的组合堪称完美。
    《天问》的改编,并不过甚强调“忠于原著”,而是致力于呈现原作的“王者气度与生命厚度,在大喜大悲中演绎人生况味”。剧中的两条情节线虽未变,而人物皆被“中国化”:不列颠王成了轩辕王,法兰西王成了赫连王,王室大员都有了很中国的名字,如端木、南宫、夏侯等,举手投足间有意点染华夏远古色彩。邠赫拉的扮演者王海鸰为台湾的豫剧皇后,将李尔王改为女王,即属为她量身定制。从主演和剧种剧团的角度考量如何改编,也是成功上演的保障。第九场《国殇》,小女儿被害后,原作中李尔王悲痛已极,话语并不多,改编本则浓墨重彩,请看这段唱词:
    问苍天骨肉相残何时已?
    煮豆怎忍燃豆萁?
    问苍天五伦莫非风雅体?
    治国容废万世基?
    问苍天人间公义何处觅?
    善恶报应岂无稽?
    问苍天因缘了断生与死?
    黄粱一梦惟存疑……
    王海鸰的演唱倾注感情,催人泪下。这已经不是改编,而是创作与升华,是人性的叩问,心灵与道德的叩问,善与恶的叩问,也是对生命价值与生存意义的思索。古代中国朕即天子,奉天承运,邠赫拉既以问天,也以自问,远超越一己之悲苦,把目光投向尘世间的芸芸众生。
    再回到那个暴风骤雨的夜晚,邠赫拉经历一阵子狂暴迷乱后渐渐清醒,想起衣不遮体的穷人,回思在位时对百姓疾苦的忽视,唱腔由高亢一转而低回纾缓,如泣如诉,充满愧悔与自责。那之后的邠赫拉性情渐变,由偏激而豁达,从责人到责己,由刚愎自用到充满疑问……或许,这才是复杂人性的完整呈现,才是悲剧的魅力所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