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生活味与写实情

http://www.newdu.com 2018-01-26 文艺报 刘艳 参加讨论


    读李育善的散文集《惊蛰之后》,我讶异于他文字的练达与古雅,也信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道理,字里行间有着那么几许贾平凹散文的语感和丝丝缕缕的影子。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的写作,浸润在贾平凹作品字里行间古意典雅的语感是扑面而来的。很多人认为贾平凹古文功底非常好,他自己却另觅根源:“商州和陕西那个地方,古文化氛围浓一些,稍加留意,并不是故意学那些东西。”而我要说的是,商州和陕西的古文化氛围,也同样影响了李育善,才让他的散文写作有了儒生般的关怀,他与兄长贾平凹同乡,说到底是文脉同源的,而贾平凹这棵文学大树过于庞大和巨量,也为李育善撑起了能快点“长木柱天”的天与地。
    生活味和写实情,是李育善散文的可贵之处。多位评论家都已经意识到了李育善散文中涉及乡村生活题材的篇章,正在形成一种人类生活的“地方性知识”,令以笔记、方志为标记的文章传统在中国人的当代书写中继续薪火传承。的确,当今仍然有很多人在以散文吟咏故乡,但由于多是远离故乡的写作,“那是在作诗,是过度的缘饰和浪漫,是形而上学猖獗,对作者来说,故乡仅仅在纸上、在语言”(李敬泽语)。穆涛也指出了写当下农村的散文,应警惕一种“失真”。其实,不止散文,包括小说,写乡村“失真”,几乎已经是当下乡土文学写作的一个重病。近40年,乡土小说产量也很大。但是,柳青式文学书写——写实的传统、文学为人生的传统和文学表现社会历史相结合的书写方式,在当下乡土文学创作当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乡村生活的小说数量巨大,有的通过带有浓重社会问题性质的事件书写乡村,有的通过书写乡土中国面临现代性社会转型所遭遇的无数畸形现实表达深刻思考和危机感,但是,这些往往是从远离乡村的外部视点来写乡村,或多或少带有主观臆断和脱离生活本身和实际的情况。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作家多是已经远离乡土多年的“文化人”的身份,也罕有作家能够像柳青、赵树理当年那样扎根在农村,为了创作长期在农村体验生活。
    在众多写乡村不像乡村的乡土小说当中,有着近40年务农经历的四川基层老作家贺享雍,写作乡土小说能够格外贴近乡村实际生活,而散文中继续写乡村的“真”的,应该属李育善了。《到乡下去》《“担保支书”》《乡镇干部》《一个村子的选举》《到村上去》等,几乎可以为我们了解当地的地方性知识、风土人情等,提供最好的参照。《一个村子的选举》,记录了村里的选举,而这篇散文无比求真,它将是“同大多数中国农村一样,这个村庄正经历着一个巨大的变迁过程”(费孝通)的真实记录。
    在中国,散文的传统源远流长,五四以来,散文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成绩斐然。散文作不得虚和假,所以,没有丰厚生活积累和对生活始终保持睿敏的目光的作家,很难写好散文。散文不是小说,它主要是抒情和记事,散文一般不虚构故事,尽量不对原始的故事作过多地虚构变形。近年虽有很多散文写作者喜欢虚构故事,很多散文的研究者也在争论散文到底能不能虚构。但是,大家终还是认为散文抒情、记事、应不作小说式的虚构——是散文写作的基本伦理。在李育善的散文当中,可以感受到浓浓的生活味,散文求真、重写实,这在李育善的《惊蛰之后》当中的每一篇散文里,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农家生活》因为生活味的浓郁,毫无波澜竟然也深深打动了我。《往事两种》《老周的心事》《老马》《锅炉工老刘》《教书》《寒风里的拥抱》等篇,无不以馥郁的生活味和写实情,打动读者。
    《惊蛰之后》中,最打动我的一篇是《我和平凹兄长》——这篇散文,无论是从语言炼字炼意还是情感的抒发表达,在整本散文集里,都是最好、最为上乘的一篇,自高一格。文学大家贾平凹的音容笑貌跃然纸间。原因何在?概因李育善对于兄长贾平凹有着最真最深的情怀使然,也在告诉我们,生活味与写实情,永远是散文写作的真谛和应该被重视、重申的散文写作伦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