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风头正劲的中国网络文学如何营造清朗网络空间,值得研究者密切关注。中国网络文学经历了近20 年的发展变迁,在当代文坛已经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但是,与网络文学迅猛发展的势头相比,相关理论研究与批评则有待进一步提升。在现有成果中,针对网络文学的审美导向、网络小说的精品意识、网站编辑管理机制、网络文学市场主体培育、网络文学评论引导等问题的研究相对集中,关于网络文学影视改编、产业开发、政策扶持、人才培养、行业自律等方面的成果也颇为丰富。相较而言,以下几个问题,还有待更为深入、持久的关注与研究。 加强内容建设 推动健康发展 中国网络文学已经体现出世界性的影响,成为与美国好莱坞大片、日本动漫和韩国偶像剧并驾齐驱的“四大文化奇观”之一。“从全球看,以中文写作的网络文学在活跃程度、读者数量、影响力和鲜明特色等方面,都是其他语言的网络文学难以匹敌的。”(张颐武:《中文网络文学追上世界脚步》) 事实上,网络文学如何健康发展是其诞生以来一直颇受关注的问题。网络文学已成为中国数字出版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当代文艺的重要类型,但同时也存在数量多质量低、抄袭模仿、内容雷同、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以及片面追求市场效益、侵权盗版屡打不绝、市场主体良莠不齐、管理规则不健全、市场监管不完善等严重问题。在上述背景下,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发了《关于推动网络文学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并提出了多项保障措施,为网络文学发展确定主要基调。该《意见》强调,网络文学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紧跟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始终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中心环节”。 作为一种新的文艺样态和样式,在日渐延伸的网络文艺产业链中,网络文学被公认为创意产业的活水源头。近年来出现了一大批改编成热门影视或游戏的网络文学作品,如多次重播的电视剧《亮剑》《甄嬛传》《杜拉拉升职记》等,备受追捧的网游《诛仙》《星辰变》《斗罗大陆》,广受关注的电影《失恋33天》《裸婚时代》《寻龙诀》等,这些作品在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等方面与时俱进,客观上发挥了大众文化的整合功能,在文娱领域具有不可小觑的影响力。 就网络文艺发展现状而言,相关理论与批评无疑是管理制度中的重要环节。相对于网络文学创作的繁荣,网络文学批评明显存在着“单腿行走”、脱离文本、针对性差、创作与批评良性互动缺乏等问题。批评的镜子作用、良药作用未能得到较好发挥。因此,要倡导网络批评家提前介入、跟读网络作品,敢于“剜烂苹果”,提高针对性和影响力。要创新批评阵地,充分利用网络开展批评,推动网站随同作品上线开通批评平台。要推动和鼓励传统文学评论家,在网上积极发声,影响和引导网民阅读,提升网络文学评论水平。要注重从网络作家和网站编辑中发现培养网络文学批评家,逐步形成一支素质优良、熟悉互联网的网络文学批评家队伍。 此外,学院派网络文学批评也应该注重对作品进行深入解读,在点击率、月票榜和网站排行榜之外,构建一套具有审美性与历史感的评价体系,以提高读者的“审美感知力”与“艺术鉴赏力”,真正“介入性”地影响网络文学的发展,并参与主流文学的打造。 优化产业发展 提升品质格调 就网络文学当前状况及其发展态势而言,媒介、资本和制度是驱动网络文学发展的三股主要力量。这三股力量各自发挥作用,也相互牵制。一方面,资本使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使网络文学得到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资本又会束缚技术创新和文学生产除利益之外的追求。此时,管理制度便在市场利益和技术创新之间发挥调控作用。三者在相互博弈和制衡中形成合力,才能共同驱动网络文学健康发展。 对于文学研究而言,与时俱进地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至关重要。20年来,中国网络文学从最初的自由抒写到如今资本深度介入,网站的资本化运作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网络文学的格局。在其商业化过程中,网络文学的市场价值与审美价值之间的矛盾日渐凸显。随着网站和写手经济收益的不断增加,网络文学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网络文学生产的文化理念和价值导向也逐渐出现了过度商业化的偏差。其中“IP热”就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新现象。 作为商业化产物的“IP开发”,近年来颇受网文批评界的关注。当前的网文产业主要依托移动互联网技术,围绕IP版权开发,全方位打通行业壁垒,已是大势所趋。尤其是原创作品与IP开发的直接对接,已经成了网络文学发展的一种新时尚。相关研究资料表明,咪咕数字传媒有限公司(原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2015年就已正式启动IP运营;类似的运营模式还有掌阅科技推出的原创平台、阿里推出的内容渠道、中文在线的“汤圆创作”APP原创平台等。而在这些IP开发竞争过程中,阅文集团的隆重挂牌,或许是最引人注目的一项举措。有研究者将网络文学产业发展概括为“跨界、调整、重组”,形象地反映了资本深度介入网络文学生产所带来的显著变化(吴长青:《网络文学产业发展三大趋势:跨界、调整、重组》)。 IP开发,为网络文学生产与消费增添了活力、开辟了新路,但也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例如,网络文学IP价格虚高,泡沫化严重。资料显示,2012年之前,一部网络小说的改编版权,用10万元左右便可买到。而到了2014年,知名作家的作品可以突破百万元。2015年,诸如南派三叔、天下霸唱、唐家三少等的一部作品版权费更是达到千万元以上。但事实上,拥有优质IP并不等同于一劳永逸,并非毫不费力就能创造不菲的市场价值。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泛娱乐”被多家互联网公司写入战略规划并大力推进。随着明星IP价值不断上涨,网络文学在泛娱乐潮流中如鱼得水,BAT(百度、阿里、腾讯)加大在网络文学上的布局,新一轮的竞争即将引爆。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泛娱乐大背景下,尤其是在“互联网+”的模式下,网络文学作为传统信息消费的信息化转型的典型模式之一,其受众特点发生了巨大变化。众多网民在切实感受到网络文学所带来的知识获取途径变革的同时,也不免倍感困扰。 网络文学的泛娱乐化倾向引起了批评界的高度关注。人们注意到,自2012年腾讯率先提出打造泛娱乐生态圈的概念后,以BAT为首的各大互联网公司纷纷及时跟进,在打造泛娱乐产业生态链方面大做文章,网友热捧的原创作品进而受到投资客的高度关注。有学者对上述现象进行总结认为:“泛娱乐的发展理念也因此应运而生。网络文学不仅仅能够提供用户纯粹文学作品的阅读体验,还能通过由网络文学衍生出的网络游戏、影视作品等周边产品,为网民提供一系列的娱乐体验……目前已经形成一条相当成熟的产业链。”(盛海刚、王葶亦:《泛娱乐背景下网络文学发展的几点思考》)但商业模式单一、精品内容稀缺等仍然是网络文学泛娱乐化颇遭诟病的难题。 如何以有筋骨、有道德、有深度的优秀作品来引领网络文学的发展方向、营造清朗网络空间,成为当下亟待认真探讨的问题。网络文学研究要大力营造创新创优氛围,理性遏制“泛娱乐化”倾向,提升相关理论研究与学术批评的质量,充分发挥理论引导作用,多出精品,从而为网络文学创作与传播的“正导向、讲格调、提品质”作出应有的贡献。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