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基于人类语音推断人格特质

http://www.newdu.com 2018-01-20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曹文雯 吴继霞 参加讨论

    语音是人类的“听觉面孔”,也是形成第一印象的重要线索。基于讲话者的声音,人们可以对讲话者的性别、年龄和人格特质等进行推断,以此来获得对方的个人信息,调整后续社交行为。观察者从他人的语音中推论其人格特质的过程,被称为语音特质推断。
    语音特质推断存在一致性
    早在1931年,Pear就通过英国的电台开展了第一个基于声音的印象形成研究。他搜集了4000个听众对于9个读者的多项特质评价,结果发现不管讲话者是否真的拥有某种人格特征,人们都倾向于认为某些特定的语音反映了个体的对应人格特质,证明了语音特质推断中存在一定的刻板印象。
    Mcaleer等人于2014年通过大量的在线实验,请320名被试对64名讲话者讲出的“Hello”进行十个方面的特质推断,结果发现,人们对于陌生人简短语音的特质推断存在评价者间的一致性。这十个方面包括攻击性、吸引力、胜任力、自信、支配性、女性化、喜爱、男性化、可信度、热情。研究者根据这些评分,运用回归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发现,存在一个二维的“社交语音空间”可以概括所有男性和女性语音的评价。一个维度是效价,由信任、喜爱两个成分组成;另一个维度是支配性,每个成分都受到不同的语音声学特征组合的影响。对于男性语音,语音的基频、谐波噪声比可以解释效价49%的变异;而对于女性,语音的谐波噪声比、滑音、声调可以解释效价68%的变异。这提示我们,分析简短语音的声学特征以预测讲话者的特质是可能的。我国学者王乾东、胡超和傅根跃等人的研究发现,个体在不同情绪状态下“是”字发音的音素|sh|,其频谱参数与部分人格特质显著相关,尤其是敢为性、敏感性这类特质。
    语音特质推断中存在过度概括效应
    人们在社会特质推断中往往会根据自己过去已有的经验,来推断当前的知觉对象可能存在的人格特质。对于那些具有相似物理特性的个体,我们会过度泛化这些个体的属性,并产生强烈的相似反应,进而出现过度概括效应。
    那些拥有孩子般声音的成人,会被认为拥有更多孩子般的心理属性。Montepare和Zebrowitz-Mcarthur让被试随机听取16个男生、16个女生背诵英语字母表的录音,并要求被试对讲话者的音质和人格特质进行评价。结果发现,相比那些声音较成熟的个体,那些孩子般声音的成人,被评价为较虚弱、能力较差和较温暖。而且,该效应独立于讲话者的性别和年龄,美、韩大学生在该研究中的评分体现出显著的跨文化一致性。不过,这种过度概括效应会因为多通道信息的输入而被削弱。例如,当同时给被试呈现面孔信息的时候,这种效应就消失了。
    一般而言,大嗓门的人往往被认为支配性很强,因为他们的声音响亮、充满力量。当过度概括效应导致了自我实现的预言效应,它必定会影响初次见面的陌生人之间对支配性、外向性的判断。那些与宝宝或孩子有相似声音特征的人,自己就会表现得更外向、支配性更弱。那些与老人声音相似的人,则会发展出与声音年轻些的人不同的特质。这两个效应的出现会影响语音特质推断的准确性。
    个人语音中与不同情绪相似的声学属性,也会影响他人对其心理特质的评价,产生情绪泛化效应。比如,响亮的声音往往被认为与愤怒和快乐都相关,而愤怒情绪与支配性特质评价正相关,快乐情绪与外向性正相关。因此,声音响亮的个体,往往也会被认为更加富有支配性,更加外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