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话语互动中的光杆有定宾语句(8)

http://www.newdu.com 2018-01-20 《当代修辞学》2015年第 完权 参加讨论
    3.面向交际的消极修辞手段 
    Kinneavy(1971:213)提出,修辞学有三条路径。最为狭义的是风格学(stylistics);而亚里士多德《修辞学》把这种古典修辞学发展为“修辞三角”;最为广义的,则是他本人在此基础上扩充而来的“交际三角”:只有兼顾“表达者(expresser)、接受者(receptor)和指称现实的语言符号间的相互关系”的交际视角才能涵盖更广泛的修辞现象。 
    在光杆名词宾语倾向于解读为无定的趋势下,以标记颠倒手段出现的有定解读相对而言具有一定的新异性。使用这种“在‘适应题旨情境’的前提下言语表达具有创新性”的“用词选句”手段,也是一种能产生消极修辞作用的句法格式。(陆俭明2015)经典的消极修辞手段包括意义明确、伦次通顺、词句平匀、安排稳密等(陈望道1997:54),注重的是单向表达,处于风格学的层次。相比之下,被用作会话中语境化提示的光杆有定宾语句,带来的是更加注重交际互动性的消极修辞手段。仍举本文例(1)“谢谢您接受采访”来说明:使用光杆宾语“采访”,意味着发话人给释话人一个语境化提示“我知道你我都明白我指的就是现在这次采访”,默认释话人已经主动投入对话语的理解,并且对本次采访抱有合作的态度。当释话人正确解读了这一提示后,双方的积极互动便营造出一种气氛亲切随和的语境。相反,如果加上定指标记“本次”,根据不过量准则,就会产生超出“本次采访”的言外之意,因而显得比较严谨正式。 
    因为光杆有定宾语由适量准则带来的特殊提示意味,话语互动中可以用来达成某种特别的交际效果。比如所谓的“标题党”,用以吸引眼球: 
    
    在马航事件的背景下,释话人会优先处理光杆名词宾语为有定,但又一时不知其所指,因而能引起进一步的思考:到底是什么“定位装置”呢?这就引发了读者对新闻解读的积极参与。这样的互动效果显然比平铺直叙更能吸引读者,也符合新闻标题简洁性的要求。这大概是新闻虽非典型的互动语体,但是标题中较多出现光杆有定宾语的原因。 
    对于光杆有定宾语而言,适量准则、语境化提示和修辞是一体三面,都是话语互动中具有可选性的用法而不是强制性的句法。 
    五、余    
    在对光杆有定宾语进行描写和解释时,以用法为基础的语法模型(usage-based model)(Bybee 2006)具有比纯粹的句法或语义路径更高的适用性。要对语言事实做出科学归纳,未必非得归结到句法规则上不可,有的问题仅仅是用法问题。而且,汉语中语用因素的作用常常胜过句法的要求。“汉语句法结构的形成和调整,都可以直接显示语用目的。”(张伯江2011)这种观念对语句可由一组规则推演而生成的语言观形成挑战。 
    注   释: 
    ①发话人/释话人这对术语,更适合表达听者在意义互动生成中的积极地位。(Verschueren 1998:77) 
    ②在这句译文前,原文(Chao 1968:76)还解释了原因,为节译本所无:Since the subject sets the topic of the talk and the predicate gives the information by adding something new, the subject is likely to represent the known while the predicate introduces something unknown:the thing we are already familiar with has a feature which the speaker wants to bring out in his comment.(下划线为本文所加) 
    ③根据Chierchia(1998a:346, 1998b:75),在弗雷格和罗素的逻辑语义学中,上确界算子(supremum operator)记作ι(iota),可用于对定冠词the的语义作数学描述。ι算子的语义运算如下: 
    
    ④Definite还可用于指句法上的有定形式,identifiable不可以。 
    ⑤陈平(1987:83)原文是“以定指形式出现”。鉴于光杆形式未必意味定指,本文做了重新表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