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作品有新意 “跨界写作”近年来几乎成为常态,2017年又有多位新“成员”加入。张炜近年来每年出版一部儿童小说。2017年出版的长篇小说《狮子崖》描写海边渔村儿童的生活和成长。这部作品完成于40年前,被认为是张炜儿童小说写作的开端。柳建伟第一部儿童小说《永远追随》以湘江战场、红军长征等战争历史为背景,描述了一个普通家庭的男孩对红军的追寻,是一种大历史的小叙事。杨志军的长篇小说《海底隧道》也是以“小”见“大”,以男孩圆圆在乡下海边发现的藏在珠山森林脚下的神秘海底隧道为主线,展现了感动天地的师情大爱,震撼人心的家国情怀。徐则臣的《青云谷童话》呈现新鲜的童话面貌,让人耳目一新,而他的童话观也对童话的发展带来一种冲击。刘玉栋的长篇小说《白雾》在男孩冬冬的成长故事中嵌入浓浓的乡愁,对儿童小说的艺术表现有所开掘。 纪实文学好评多 纪实文学创作有了新的重要收获。一直致力于大自然文学的刘先平推出新作《追梦珊瑚——献给为保护珊瑚而奋斗的科学家》,首次描写珊瑚礁科考,展现了我国科学家们为保护和恢复珊瑚礁生态系统所做的艰苦卓绝的奋斗,讴歌了科学家们的拼搏精神和探索精神,同时也普及和唤起读者的海洋意识、生态意识。李微漪的《让我陪你重返狼群》讲述作者与一只小狼从无意间收养到帮助小狼重返家园的相识、相处、离别过程,以纪实文学的独特魅力,让孩子们感受到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动物与自然的奇妙而充满危险的关系,从而让孩子们得以了解自然、亲近自然。彭绪洛的《我的探险笔记》系列共三册,记录了作者行走罗布泊、古丝绸之路和西藏线的心得攻略,彰显独特的探险精神、自然精神。 老作家吴然的散文《独龙花开》写云南独龙族孩子的生活,非常感人。作者20年的时间3次历尽艰辛去独龙江的小学采访,收集了大量关于独龙族孩子的素材,集中体现在这部散文集里,可以说是独龙族这个“少小民族”走向现代文明的成长历程的见证。邓湘子的散文集《打赤脚的童年》用精短美文表达艰苦童年给予作者的那份特别的体验和感悟,也让孩子们能够了解那个年代的儿童生活。赵霞的散文集《我的湖》也是回望童年的美文,用优美的文人笔法,描写作者心中那个永远的白马湖畔。 近年来发展迅猛的图画书,在2017年出现了不少具有浓浓中国味的作品,给图画书市场带来一股清新的中国风。《中国绘·诗韵童年》丛书收录了高洪波、金波、樊发稼、徐鲁等多位名家的儿童诗,配以画家梁培龙的中国画风格的插画,带来和谐静谧、悠远绵长的意境之美。还有表现中国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的王亚鸽著、朱成梁绘的《打灯笼》,保冬妮著、于洪燕绘的《牧童》,保冬妮著、陈波绘的《绣花儿》,秦文君著、郁蓉绘的《我是花木兰》等,也都是富含中国传统文化之美的作品。曹文轩著、巴西画家罗杰·米罗绘的《柠檬蝶》则是中西合璧的图画书的代表作,文字的深意在画面的衬托下更加幽远深邃,大大增加了作品的阅读空间。 年度值得关注的五大亮点 2017年儿童文学创作呈现出一些不同于往年的特点,比较突出的有以下五方面。一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品涌现。韩青辰的小说《因为爸爸》书写人民警察的孩子,让我们近距离感受到这些当代英雄的家庭生活,体会到他们的牺牲和奉献,也就会对他们多一些敬意,多一分理解。孙卫卫的小说《一诺的家风》以外来儿童唐一诺的校园生活为依托,写出了家风对孩子道德品质修养的重要性。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约请儿童文学作家书写江苏“美德少年”的故事,以文学的方式书写孩子们身边的美德故事,2017年已经是第四届了。这些作品篇幅都不长,作家们通过深入采访,抓住所写对象身上最闪光的一点,清晰明了地写出来,让孩子们能够近距离体会身边的“美德”,对于宣传、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效果很好。 二是少数民族儿童文学填补了空白。由叶梅主编的“金骏马”民族儿童文学精品丛书从2016年10月开始,陆续出版了土家族作家宋庆莲的《风来跳支舞》、蒙古族作家韩静慧的《赛罕萨尔河边的女孩》、纳西族作家和晓梅的《东巴妹妹吉佩尔》、达斡尔族作家晶达的《塔斯格有一只小狍子》、壮族作家周耒的《铜鼓和猴王》等作品。由张锦贻主编的“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儿童文学原创书系”,推出了藏族作家觉乃·云才让、维吾尔族作家阿瑟穆·小七、回族作家马金莲、蒙古族作家陈晓雷、哈萨克族作家图尔洪·米吉提、景颇族作家玛波、壮族作家黄钲、拉祜族作家李梦薇、土家族作家苦金和满族作家王立春等10位作家的小说。这些作家都是少数民族作家中的佼佼者。他们中有的已经出版过多部儿童文学作品,有的一直在写儿童诗,第一次写儿童小说,有的出版过多部文学作品但没有写过儿童文学,有的是资深儿童文学编辑,在两位主编的号召下,都写起了儿童小说,把笔墨对准了当下本民族儿童,在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里展现出本民族独特文化气质在孩子们身上的传承和发扬。这两套丛书对于当下中国儿童文学,可以说填补了一项空白,大大地丰富了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的表现疆域,也为当下儿童文学的艺术探索打开了新的途径。 三是传统文化更加受青睐。出现了一批挖掘传统文化之源,力求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作品。萧袤的“童话山海经”系列《羽民之国》《食火兽》《夜的守护神》把《山海经》里的人物、动物、植物以童话的形式“搬”到小读者面前,让他们会动、会说话,让经典古籍焕发新的生命力。王泉根主编的《代代相传的中国童话》共六册,是中国儿童文学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正如编者所言:“中国传统儿童文学遗产,是一座尚待开发的文学富矿。我们的爷爷、爷爷的爷爷……都是从小听着这样的故事长大的。”这套书中收集整理的近百个中国传统民间故事中,或许就藏着中国人的精神密码。 四是儿童文学理论评论成果颇丰。青岛出版社2015年开始策划,12位编辑用半年时间精心打磨出版的《中国儿童文学名家论集》,由方卫平主编,收录了吴其南、金燕玉、王泉根、刘绪源、班马、孙建江、朱自强、汤锐、彭懿、方卫平等10位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理论研究方面颇有建树的研究者的论文集。这套论集可以说是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发展脉络的一次梳理,从中可以见出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发展的轨迹,是重要参考文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生活在童话中——红楼儿童文学对话Ⅱ》则是对儿童文学现场的近距离审视。 五是较集中地出现了一批非儿童文学作家写的或编的“给孩子”系列或丛书。比如张炜致少年系列的《理想的阅读》和肖复兴的《读书知味》,都是专为指导儿童阅读而作;杨克主编的《给孩子们的一百首新诗》、叶嘉莹选编的《给孩子的古诗词》、王安忆选编的《给孩子的故事》等为孩子们选编的作品集;树才的《给孩子的12堂诗歌课》、李淼的《给孩子讲量子力学》、韩毓海的《伟大也要有人懂》系列等专为孩子写的普及读物。这些书籍在提升儿童阅读质量,填补一部分阅读水平超前的少年儿童的阅读需求等方面,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以说是对儿童文学的有益的补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