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语音学 >

四川方言志语音编写中存在的问题

http://www.newdu.com 2018-02-09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肖娅曼 参加讨论
四川方言志语音编写中存在的问题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12期)
肖娅曼
(四川大学 中文系 四川 成都 610064)

    [摘  要] 新编撰四川方言志语音志存在记录方音体系不完备、不准确、不规范,以及方音特未得到记录等问题,这些问题影响到方言志的价值。问题的出现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可通过六表完备和协同配合加以解决。
    [关键词] 方言志  语音  准确  描写
    近20年来,作为地方志重要组成部分的方言志随全国新编撰的地方志不断出版,四川也已出版了大量各地新修方言志。方言志作为史料载入史册,史书的价值在于“信”。方言志是否真实反映了实际语言面貌,这关系到能否为四川方言的研究提供准确的语料,以及能否留给后世可靠语言史料的大问题。方言志最困难的是对语音的记录、描写,本文打算就四川新修方音志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一些讨论,并就怎样准确记录各地方音提出一些建议。
    壹 存在的问题
    方言志的语音志应该反映出一个地方的语音系统,语音系统包括声、韵、调三个系统,还包括声、韵、调三个系统配合情况及语音变化方面的特点。具体可体现为6表:声母表、韵母表、声调表、声韵调配合表、同音字汇表、连读变调表。四川各地方音志质量参差不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声韵调体系不完备
     声韵调的完整应该是编写方音志的起码要求。如果一部方言志连当地方音的声韵调都不描写,就谈不上对方音系统全面、准确的记录,也就失去了方言志应有的价值。
     从现已了解到的情况看,已出版的方言志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声、韵、调表,如《什邡县志》、《天全县志》、《旺苍县志》等都没有声韵调表,仅列举式地对本地方音做了一点介绍,如《什邡县志》:
     “某写发音中,舌齿、舌尖、舌根音含混,尤其是‘儿’‘耳’(e)的发音与外县迥异(把er读成e,把ei读成而er)。”《天全县志》:“在天全语音中,声母d变成了j ,声母t变成了q 。”
     有的方言志不完整列出声韵系统,造成不应有的错误。如《石棉县志》:“声母,无卷舌音,无后鼻音,多一个声母ng。”此句所谓“无”和“多”是相对什么而言,是针对普通话还是西南官话成都话而言不清楚。“无后鼻音,多一个声母ng”是什么意思?是普通话有后鼻音声母,还是成都话有后鼻音声母?既然没有后鼻音声母,ng声母是怎么会事?这些错误今天还容易发现,此处大约是想说石棉方言没有ing、eng韵母,如不及时纠正,留给后世的将是一笔糊涂账。
     更多的方言志虽有声、韵表,但没有声调表,有的仅在声韵表后的说明中附带提及。    这样的方言志不能全面反映本地语音体系的现状,没有多大价值。
     二.声韵调描写不准确
     方言志语音材料的价值,决定于对语音的准确描写。从已掌握的情况看,声母方面的问题小一些,韵母和声调方面问题较大,其中尤以声调方面问题最大。
    声韵方面的主要问题有:一、不用国际音标记音;二是记音不准确。
    汉语拼音方案主要反映普通话的发音情况,不能完全反映四川各地的语音实际。国际音标“一个音素一个符号,一个符号一个因素”,对语音的区分比较科学,方言志记音必须采用国际音标。但一些方言志未用国际音标注音,记音也难免不准确。一些方言志能用国际音标注音,但因未受必要的训练,记音的准确与否,常由所记方音与普通话音位系统差别大小决定。与普通话接近的,记音就较准确,如与普通话差异较大,则错误较多,有的根本不能反映当地的语音实际。
     声调方面的主要问题:一是不标调值;二是用普通话的声调符号代替调值;三是调值标注不准确、不规范。
     不标调值的如《石棉县志》:“声调与普通话四声相对应,除第一声(阴平)相同外,其余三声仅调值不同,二声(阳平)为低降调,……”用普通话的声调符号给自己的方言注音的如《中江县志》:
    调值标注不准确不规范的如“普通话‘阳平’是高升调(3-5),蒲江方音“阳平”是下降调(2-1)。”如果不用5度标调法标出方言的实际调值,仅说是“低降调”,仍然无法知道实际读音;如果自己方言本与普通话读音不同,但却用普通话的声调符号给自己的方言注音,显然这种注音是完全错误的。
     三、对方音特点的记录重视不够
    有的方言很有特点,对汉语语言史研究和该地语言的形成研究非常有价值,对有地方特色的语音应特别详细地认真记录。如雅安古入声都归入阴平,其阴平调为高平调,收尾音还略上扬,语音很有特点。这些应详细描写记录。入声不仅是个声调问题,同时也与韵母有密切关系。一些四川方言的古入声还保留着喉塞音韵尾,如蒲江话、邛莱话的入声,还残留喉塞音韵尾,但《蒲江县志·方言志》仅在声调部分提到入声:“蒲江方音声调中,还保留一些古入声。例如:八、伐、塔、辣,蒲江方音一律念成入声”,而没有提到,更没有记录喉塞音韵尾。部分老成都人还保留成套舌尖后音(翘舌声母)。这些都是研究汉语发展变化的重要活语料,这些语言现象正随着老一代人的去世而消失,如不及时准确记录,这些活语言材料将不复存在。因此,对有地方特色,是尤其正迅速消亡的语言现象,应特别注意详细记录,但有的方言志对此重视不够。
    历代方志是当地历史的百科全书,有的方志中保存有零星的方言史料,如民国所修《邛莱县志》卷四《风俗志·乡音》:
    “称旧俗曰:老格格或古格格”;“有决不可解者曰:浪(即于是乎)。孃:诘问词。浪奢:转下语。浪汪:转下悦语。钩:诘问词。做孃:做什么。日姊:欲怒词。咱法:作怎么讲。众浪:不定词。”
    民国所修《芦山县志》:
    “芦县方言子全无入声,大都讹化为阴平或阳平。如八读如阴平之巴,竹读如阴平之朱。”
    这些语料可用来与今天的活语言进行历时比较,也可上溯其历史渊源,有助于了解四川方言的形成及来源,都很有价值。如芦县语音还可用以与今天“语音以阴平为其特点”(《雅安市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的雅安话进行对比研究,以探讨芦县话与雅安话的关系及各自的特点、来源等问题。
    历代方志对语言的记录采取直音法或反切法,如民国时所修《雅安县志》卷四《风俗志第八·方言》:
    “言我家,声如坳;言你家,声如了(读平声);言他家,声如捞”
    “相调笑曰:咍(乎来切)”
    这些材料有助于了解当地语音的历史面貌及来源。
    贰 原因及对策
    目前新修方言志问题的原因主要有:
    (1)重视不够。
    (2)编写体例不完备。
    (3)编撰人员缺乏专业素养。
    编撰方言志的人员要求受过一定专门训练,与普通话音位系统不同的方言无法用汉语拼音记录,方言中许多有地方特色的词有音无字,这些都要靠国际音标来记录。绝大多数新修方言志是由各地有一定文化者或中小学教师编写,他们仅会汉语拼音,不会国际音标。质量高的方言志如《大足县志·方言志》《平武县志·方言志》等,皆由方言学专家或专业人员编写或参与。
    解决问题的初步设想:
    (1)   提高对方言志编写重要意义的认识,避免草率性错误。
    (2)   给出切实可操作方法,避免体例性错误
    记录完整可由体例完备来保证,体例的完备可操作性强,只要提供典范的方言志作为参考,稍经语言训练的人都可胜任。如语音部分只要做到6表完备,就可保证语音记录的完整,即:声母表、韵母表、声调表、声韵配合表、同音字汇表、连读变调表。
    (3)   加强协同配合,避免技术性错误。
     有些方言非常特殊,没有高校语言学专家或语言专业研究生的参与不行;另一方面,这些特殊的语言现象正是语言界最为关注并竭力寻找的研究对象。因此,方言志编写人员和高校的协同配合,对准确记录语言和语言研究都非常重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