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莫言的归去来辞——《故乡人事》及其他

http://www.newdu.com 2018-01-16 文艺报 张晓琴 参加讨论

    莫言复活并开拓了汉语小说的另一种传统,这是对鲁迅开辟的汉语新文学的精英传统的一次矫正,也是对小说自身传统的一次恢复和肯定。鲁迅总是在隆冬中茕然独立,而莫言总是与他的民众一起站在高密东北乡的秋色之中。他们共同构成了一组新的民族雕像,拓出了一个丰富多元的历史与现实的文化空间。
    五年间莫言并未间断写作。归来,是一个行动,更是一个隐蔽的主题,一次传统的延续与变异。戏剧《锦衣》写那一段惊心的革命历史,剧中最为重要的人物季星官在现实世界的革命、爱情,对传说中人鸡幻化的演绎,都是他从日本留学归来,回到高密东北乡后发生的。系列短篇小说《故乡人事》中,“我”又一次回到高密东北乡,撕开一层隐约的屏障,将历史与现实,世事与人心,自审与追问自然巧妙地并呈而出。
    《故乡人事》是有“我”的小说。凡写到高密东北乡,必然有“我”。只是这一次,“我”与以往的小说中的“我”有很大不同。现在,“我”是那个叫莫言的作家,“我”回到了高密东北乡,所遇之人与事让“我”想起过去在故乡生活的种种,于是,对历史与人性的深思与自审开始了。这个莫言早已不是《透明的红萝卜》中的黑孩。莫言常常将“我”置于小说中,《酒国》中的“我”,《生死疲劳》中的“我”……他们就是那个叫莫言的作家,他们是叙事者之一,他们有自己的悲欣,他们少时鼻流长涕,成年后仍然招猫逗狗。这是一种复调,小说中的莫言和写作者莫言发出的不是同一个声音,前者是作品中人物之一,后者则以小说的方式从整体上理解想象并书写世界,发出属于天地的大声。新作《故乡人事》中,两种声音合而为一,“我”回到故乡,“我”看,“我”听,“我”思,“我”审。
    “去年麦收时,我在老家,看到了地主孙敬贤的葬礼。”《地主的眼神》开篇就是这样一句话。小说写到几十年前的麦收,写到当年孙敬贤的好胜与小聪明,隐约的行为不端,然而,他未必是与大家对立的阶级敌人。 “我”也深切地感到,孙敬贤被划成地主,确有几分冤。吃亏就吃在他的好胜上。现在,这个高密东北乡有名地主离开人世了,他的葬礼轰轰烈烈,他的两个儿子因为给父亲办了一场高密东北乡最豪华的葬礼而洋洋得意,脸上都看不到痛苦。随着他的离去,一个时代也在渐渐远去。这个葬礼犹如老舍《茶馆》中舞台上撒纸钱的葬礼,也是对一个时代的哀挽。这是莫言特有的一种“世界性怀旧”,这种怀旧是始自鲁迅的,其后几代作家一直在书写乡土文明的挽歌。在当代,出生成长在农村的诸多作家都在处理这种整体性的经验。
    莫言延续并传承了鲁迅的国民性批判的主题,但是又将其演绎得复杂而多维。《斗士》一开始先说方明德的死。年迈的他梦见毛泽东对他说,“小方,你要战斗。”斗争曾经是一个时代的主题,而这个一生要战斗的人却死了。但是,另一个终身的斗士却还活着,他的名字就叫武功,他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和遗留者。他的哥哥叫文治,小说中不见文治,只见武功。他是个受害者,却究其一生以牙还牙,眼看着他的仇人一个个离去仍然难解心头之恨,他是个笑到最后的胜利的复仇者,是个睚眦必报凶残的弱者。这弱者的复仇让人想到鲁迅所言,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
    更深刻的是自审。《故乡人事》三篇中,自审精神最强的是《左镰》,这篇小说的文字也最精到。“那个手持左镰蹲在树林子割草的少年名叫田奎,是田千亩惟一的儿子。”“我经常回忆起那个炎热的下午,那时候田奎还是一个双手健全的少年。”因为乡间少年的一次过分的游戏,因为“我”和二哥惧怕家长的暴力供出了田奎,田奎被父亲一怒之下砍掉了右手。“我”虽然没有《地主的眼神》中的直接忏悔,却在许多年间经常梦到村头大柳树下看打铁的情景,这梦中的忏悔超过了清醒状态下的忏悔。一只手的田奎没有对世界和人心的怨恨,敢娶“克夫”的欢子做老婆。“左镰打好了。这是一件特别用心打造的利器,是超越的私人订制,铁匠们发挥出了他们的最高水平。”读到此处,仿佛重回《透明的红萝卜》,铿铿锵锵的打铁声不绝于耳,火光四射,人的心由内而外热起来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