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从小说到电影,有什么“新问题”?(2)

http://www.newdu.com 2018-01-16 北京晚报 张玉瑶 参加讨论

    
    秦妙斋是老舍笔下典型的肤浅新派市民,老舍对这类人常常采用漫画化的描写,比起对丁务源“脸上发亮的肌肉”、“光满神足的眼睛”、洁白如雪的领袖这些栩栩如生的写实细节,秦妙斋却是“高高的个子,长长的脸,头发象粗硬的马鬃似的,长长的,乱七八糟的,披在脖子上。虽然身量很高,可好象里面没有多少骨头,走起路来,就象个大龙虾似的那么东一扭西一躬的。眼睛没有神,而且爱在最需要注意的时候闭上一会儿,仿佛是随时都在作梦”,形象夸张至极。秦妙斋这类人在国难当头之际不考虑以文艺服务社会,却天天做着“清高派艺术”的幻梦,又拿不出什么真东西真本事。对于抗战以来一直热心宣传、以文艺鼓与呼的老舍本人来说,自是十分不齿的,对其批判和讽刺也毫不留情,有时甚而到达刻薄的地步。
    但这样一来,若是在银幕上呈现秦这个角色,却有些难以把握:如果极力贴近老舍的文本,人物表演就会显得有些失真。电影的处理比较巧妙,稍稍调整了小说中丁、秦两人一丘之貉、利害共生的关系,将丁务源的“段位”又升高了一层,在赶走尤大兴的“运动”中,将秦妙斋当了枪使,自己却躲在后面当老好人。于是秦妙斋的浮夸便不至显得太无根,而是有了种兼具愣头青和油滑的气质,其无赖、浅薄与对丁的坦率、袒护融合在一起,形象稍更“圆形”。
    另一个影片中气质变化较大的形象是尤太太。在小说里,老舍笔下的这个人物并不光彩,形象也不甚佳:“不甚好看。可是,眼睛很奇怪,奇怪得使人没法不注意她。她的眼老象有甚么心事——象失恋,损伤了儿女或破产那类的大事——那样的定着,对着一件东西定视,好久才移开,又去定视另一件东西……你就又有点可怜她,觉得她不是受过什么重大的刺激,就是天生的有点白痴。”她和丈夫没共同语言,没什么见解却自作聪明去偷鸡蛋,和丁、秦合流,试图将大刀阔斧进行改革的尤大兴一同拽进传统中国关系的泥潭里,种种行为都令人生厌,也不禁令人联想起老舍小说中常见的“厌女症”症候。而在电影中,她虽依然目光短浅,但种种行为都是为了缓和丈夫与旁人关系考虑,形象更贴近恋旧爱家的中国传统妇女。另一方面,如果说电影中的其他人更多承担着世俗化的“故事”,则经现代重塑后的尤太太身上还承担了传统中国特有的情调和诗意,有她的场景总像是一幅幅静态的画,悬停在动态的叙事节奏中,百无聊赖中增了几许哀而不伤的黯然情调。影片最后一个镜头,是尤太太站在田垄上回看他们来到又被迫离开的树华农场的背影,一种想往稳定生活而不得的愁意随着慢慢淡出的镜头渲染开来,如同那个流离年月里所有的故国儿女。这一点愁情,仿佛重契了《小城之春》中女主角在残垣上踟蹰的意绪,打开了通往中国电影光谱的隧道,不由令人会心。
    梅峰在采访中说,希望在改编时淡化一些时代感,“老舍在写小说时对人物的批判是相当狠的,不留情面,这是因为当时的时代性。在那个国破家亡的时代,老舍先生看到农场里这些不好好做事的人,的确是怒其不争。但这些情绪对现代的观众来说有陌生感”。的确,时过境迁,失去了抗战的大背景,丁务源、秦妙斋这样的人在今日更多是以个体而不是社会蠹虫的象征出现,老舍在他们身上进行的国民性劣根批判,今人或许还会视作舞台上“戏精”的表演。电影用含蓄与诗意柔和了老舍原作的讽刺与荒诞,但这也是个见仁见智的命题,有人以为失掉了核心的精神,相反有人又觉得比起直露的讽刺来,多了绵里藏针的蕴藉效果。甚至有了与时俱进的新解读——从中提炼出“中国式关系”的“精髓”来,作为滴水不漏的高段位“职场教科书”。然而无论如何,这篇写于70年前的作品,还能够在今日被重新演绎、讨论,并得以充盈地注入种种新的意涵,本身便证明着老舍先生作品不会轻易被磨灭的“时代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