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从小说到电影,有什么“新问题”?

http://www.newdu.com 2018-01-16 北京晚报 张玉瑶 参加讨论

    电影和文学是一对双生子,文学作品改编向来是电影创作的一个重要方式。而反过来,电影作为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又给予文学文本以更加直观和充分的表达空间。老舍写于七十多年前的小说《不成问题的问题》,如何复现于21世纪的银幕之上,让网络时代的观众不觉出“隔”,饶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也想必是这部电影的导演梅峰所首先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之一。
    梅峰是“新学院派”的代表,现任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同时也是业内“道行”不浅的编剧。《不成问题的问题》是他的导演处女作,处处闪现着浓厚的实验性征和文人化的审美趣味——大幕拉启,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是黑白的画面、水墨画的质地、对称的画框式构图、含蓄的微讽、潺湲的节奏、耐人寻味的留白,这些都令人想起半个多世纪前的民国电影经典之作《小城之春》;而故事所聚焦的圆滑的人情世故、复杂微妙的人事关系,又仿若《围城》之重庆乡下的翻版。可以说,电影不仅尝试回到老舍的文本,也努力尝试着回到抗战大后方的历史现场和民国电影史的呈现现场。
    梅峰曾在采访中谈到,这一次在改编剧本时颇下了一番功夫,“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加强电影的层次感”。这种“层次感”,在最终成形的电影中卓有显露。小说中的故事一直发生在重庆郊外的树华农场,电影则增添了许老板的重庆大宅,并充分描摹了宅中阔人们打麻将、看川剧、过生日、唱《贵妃醉酒》等丰腴的生活细节,通过丁务源的船来船往,实现了这两处场景的变换和勾连。而许老板一家自上海来内地,一口地道沪语,和农场工人的四川话,丁、秦、尤等人的国语普通话形成了语言上参差不齐的交映。
    老舍的小说,主线是三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故事,三个男人即丁务源、秦妙斋、尤大兴,一个女人是尤的太太明霞。电影里,又添了若干个新人物,不仅把原作中处于模糊背景位置的股东们明朗具象化了,还着力突出了两大股东之间的斗争,尤其是增添了许老板的三太太和佟老板的女儿佟小姐(秦妙斋在戏中屡屡称其“密斯佟”)这两个新的女性角色,为原来的文本进行了一些性别上的平衡。不过,虽承担着功能性的配角作用,这两个人物自身在电影中也是能立得住的,呈现了抗战后方上层妇女生活的一个侧面。
    佟小姐爱画画,一来树华农场,就对着她所陌生的高山大江支起了画架写生。农场工人们虽不以为这司空见惯的风景有什么好看的,但远远望着她画画,也会闲聊“城里人”的“时髦”与“艺术”,自嘲和“我们乡下人”不同。因了绘画(或秦妙斋自称的“地主家才子艺术家”的身份),佟小姐和秦妙斋有了共同话题,秦吐出几句法语,几句蜜语甜言,便俘获了佟小姐的芳心。可惜后来,秦妙斋在未知情况下对佟小姐的画大加批判,佟小姐又风闻种种,识破了“空头艺术家”的真面目,一气之下与之决裂并远走。然而佟小姐并未因此就变得高尚了起来,当秦妙斋被逐出树华农场时,她和三太太又觊觎起新来的房客,冀图再找个乘龙快婿。她和秦妙斋两个人的画,观众们反正一眼都没看着。从本质上说,他们都是同样的人,远离时代,“附庸风雅”,蜷缩在暂时还算太平的大后方,蜻蜓点水般产生了一段肤浅、脆弱、无聊的感情。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