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外闲读》 朱小棣著 知识出版社出版 朱小棣的新书《域外闲读》是他第五本书名里镶有“闲”字的随笔集。作者搜集介绍诸多现代两岸作家的作品,更精准地点出其最大的灵魂特色,充分显示了作者的博览群书及对社会文化的独特观察和见解。 全书分为三大块:“谁懂中国”、“宝岛探幽”与“文字百味”。作者借由对文字的感受上升到文化观察与自省,充分显示其多元的阅读与分析视角。施寄青的《我在台北长大》是传记体,朱小棣单刀直入地把握住作者矛盾的心态,生动地分析了其从叙述身为外省第二代对父亲从军的不谅解到最后晚年在心中和解的心路历程。琦君的文字温柔婉约,夏志清曾将琦君列为与李后主与李清照同一传统,影响了很多台湾文学新人。在《玻璃笔》一文中,琦君提及作品见报要比成书更有快感,原因是成书后如子女各自成家,有多少成就和多少朋友就不得而知了。这一微妙说法也被朱小棣捕捉到了,不知是因为英雄所见略同,还是大得异趣。往事恍如昨天,在读书阅史、敏于思考的随笔作者的眼光之外,朱小棣另有一支独到的小说家之笔,善于讲述人物生平的传奇经历。他说起韩秀的著作《寻回失落的美感》,提到了作家本身特別的身份经验——有着白人面孔、后来成为美国外交官夫人的韩秀却是一口北京腔。当韩秀终于能回到北京、离开新疆草原之夜,一条大狼“隔着十来米远”,“轻松地跑着。它不断扭头看我,我觉得,它的眼光里只有关切;它,是来告别的”。朱小棣感叹,那段坎坷岁月,正是她寻不回去的青春岁月的真实写照。 朱小棣这部随笔新作显示出他的细读以及与原作者在思想上互动与对话的功力。但在我看来,该书的最大特色,即是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宽宏视野。那些因历史、政治、地理所造成的分离与伤痛,那些个人面对文化及自身的追问,在时过境迁后的理解与和解,全都化为温和的疗愈文字,任何时候读来都亲切如故,而且可以一读再读,常读常新。对于忙碌的现代人,这绝对是一本值得随身携带的阅读笔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