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秀的价值依托于观众的信任,真实是基本,也是底线 从《非常6+1》《超级女声》开始,真人秀在中国迅速发展,逐渐衍生出野外生存挑战、才艺表演选秀、智能技能比拼等多种子类别,在题材、形式上也不断推陈出新。可以说,真人秀已经成为如今主流的综艺节目类型,有着巨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应该说,尽管真人秀的前提首先是真实,但追求真实不等于百分百原生态的记录。清华大学传播学博士、乐正传媒董事长彭侃常年研究国内外综艺节目,他告诉记者,提前设计原本是真人秀节目的必要一环。这也是为什么一档此类节目被引进时,会附带一套“宝典”,包括如何制造情境,如何“埋坑”引导嘉宾作出反应,如何选角、搭配,如何强化故事性等等。而这种现象是由此类节目的形态决定的:真人秀追求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戏剧冲突、内容上的强度和张力。恰当的策划设计,才能有效地强化冲突感,给节目增加看点。 就此看来,突破瓶颈需要在可看性和真实性之间找到平衡点。比如节目的设计应把握好“度”。一些节目组为了省时省事,用搬演的方式,一步步明确告诉嘉宾怎么做、怎么说,整台节目宛如一场舞台剧,效果显得很“假”。理想的方式,是在导演组策划阶段就把一切计划好,在拍摄时尽可能减少对拍摄对象直接的指挥,而是诱导他们“踩”进提前埋好的“坑”,作出真实、有趣的即时反应。 与此同时,嘉宾的表现也很重要。事实上,要让嘉宾在节目中呈现出百分百的真实感,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只要打开摄影机,被拍摄对象的状态就会被改变,往往会出 现不自然的表现。“我们常常提到一个词,叫做艺能感。”彭侃说,有艺能感的艺人了解节目想要的效果,在镜头前更为自如,会主动配合;但还有一些人缺乏节目经验,往往录出来的内容就比较干巴、无趣。这也是一些导演转而使用拙劣的“搬演法”的原因,手把手地教他们怎样行动。更好的解决方法,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相对减少一些预设的框架,拉长拍摄时间,让嘉宾有更大自主发挥的空间,慢慢进入状态。唯有如此,才能让真人秀不失其“真”,不失其吸引力。 更重要的是:静下心来,认真思考一下真人秀的意义。优秀的真人秀节目,可以对观众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比如《超级女声》肯定了敢于追求梦想的人生态度,《爸爸去哪儿》强调父亲在亲子关系中的重要性,《亲爱的客栈》倡导一种慢生活的理念,《演员的诞生》则呼吁对于表演的关注。但是,一旦观众失去了对这类节目的信任,那么所有的这些意义都将不复存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