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中国科幻的国际化脚步走得更加自信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科幻要真正走向世界,怎样在源头上避免浮躁,专注创作,已经成为创作者谈论的话题。有业内人士认为,在中国科幻无人喝彩的年代,坚持下来的人都是出于纯粹热爱;而中国科幻开始昂首的当下,人们往往容易忽略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科幻小说的整体创作水平依旧薄弱,与科幻文学强国相比,领军人物已经出现,但在整个从事写作的个体数量上,基础是匮乏的。据媒体报道,我国经常从事科幻创作的作者不超过50人,科幻的影视转化也面临缺乏专业编剧、导演,特效制作能力有限等困局。 在姚海军看来,中国科幻国际化的脚步要想走得更自信,发掘和培育新人、构建孵化平台、完善评奖机制和加强对国外科幻文化与市场的研究同样重要。另外,寻求中国科幻作品的视觉表达,通过影视产品构造出符合中国特色的科幻产业链,展现国人的想象力和价值取向,为世界科幻领域贡献出一种新的审美可能,也呼唤着中国科幻继续讲出更精彩的中国故事。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帮助外国读者打破语言藩篱、破解“中国密码”的科幻译者。比如,《三体》等作品获得世界科幻领域的最高荣誉,可以说都与译者刘宇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作为一个出色的科幻作家,刘宇昆本人便斩获过雨果奖和星云奖,而近年来中国在国际上获奖的几部优秀科幻作品,也是他首先发现并着手进行译介的。在这位毕业于哈佛大学的华裔作家看来,翻译是对语言的再塑造过程,“能在头脑里听到他们的声音”,才能真正做到精准传递原作的思想情感。这一观点得到第75届世界科幻大会副主席克里斯托·赫夫的认同,她认为,鉴于跨文化传播的复杂性,科幻作品未必采取直译,但一定要忠实于原著的精神内核。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