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老师,您的书还有么?我也想买一本。” “彭老师,您觉得应该如何把握阅读教学中的应试技巧和作家创作思想?” 42岁的四川青年作家彭家河,在几个语文名师经验交流的QQ群里,和全国各地的语文老师们一起探讨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的原因,倒不是因为他在《山花》《花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杂志、报刊发表文学作品近百万字,而是因为他创作的多篇散文被全国多省市选用为中考、高考模拟阅读题。 “我倒是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写的文章会成为中高考试题,可能是因为目前的时代背景下,乡土题材的写作是一个热点吧。”11月26日,天气不错,冬天的阳光照得办公室暖暖的。 彭家河泡了两杯茶,笑道,散文多次入选,除了文章本身的写作手法、技巧、思想符合现在语文试题的要求外,可能还跟当下乡土题材的热度有关。 聚焦乡村变迁 文章入选中高考模拟题 “比起人丁,乡下的草木已日渐兴旺。” “锈,是乡下流行的一种绝症。” 近三年参加过中高考的孩子,大概对这几句话有些眼熟。毕竟,各种模拟题,甚至是正式试卷中,都出现过它们的身影。 这些都是彭家河散文中的句子。《捕风者》,2016年镇江市中考语文试题,2017年浙江中考语文点跟踪训练题;《草木故园》,2015年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测,2015江西省语文中考模拟题,2015届高三名校试题解析系列语文试题金卷;《远去的村庄》,2016成都市金牛区高一下期末质检语文试题……还有《锈》《麦子的流年》等文章也先后被全国各地的中学试卷采用。 2014年的一天,彭家河在网上搜索自己的文章,突然发现旧作《锈》被采用为上海市五校2015届高三第一学期联合教学质量调研语文试卷阅读题,此后几年,被选作语文试卷阅读题的作品越来越多,引起了不少语文老师的注意。 “他们邀请我作为作者讲讲怎么创作的文章,当时的想法是什么,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题解答技巧。我以前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彭家河笑道,他戴眼镜,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身上有一种文人的恬淡气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