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让历史更具厚重感 除了文字的记录,照片中的历史更有说服力,也更让人为之动情。用照片穿越时空的视觉之旅,记录和见证着历史,而新老照片的交替,让历史更具温度和厚重感。 收集照片,就是收集世界,镜头里有更广阔的历史,这句话清晰地道出了历史摄影的真谛。19世纪中叶,相机的发明,改变了人类记录历史的方式。从那时起,黑白镜头里记录的一切,让我们如此接近历史的真相。文化、艺术、宗教、科技、战争……镜头里所表达的,几乎涵盖了人类的所有历史,很好地诠释了人类文明发展中的进与退,为我们展现了完整开阔的世界观。《黑白镜头里的世界史》(金城出版社2017年11月版)涵盖了1850~1979年间这一段以黑白镜头为主要影像记录方式的历史阶段,有近2000张珍贵的历史照片和专业词条解释,不仅从横向囊括了历史的全貌,也从纵深方向提供了关键人物、地点和时间的相关信息,用广博的史实与照片记载了人类近百年来的发展历程。 除了老照片,新照片也可以记录历史。《中国国家地理:丝绸之路》(中信出版社2017年11月版)的58位摄影师,用影像阐释1957~2017年丝绸之路60年的沧桑与历史变迁,从西安一路向西,穿越中国文化和民族多样、地理景观十分丰富的区域——河套地区、河西走廊、三山两盆,结束于帕米尔高原,立体展示了丝绸之路中国段的自然风光、地理地貌、人文生活和历史遗迹。值得一提的是,该书还搜集了19~20世纪初,探险家的拍摄的作品,斯坦因、斯文·赫定、伯希和等这些人,在100多年前来到中国,空手而来,满载而归。他们有的被称为“探险家”,也有的被称为“文物贩子”“盗宝贼”。百年沧桑风云巨变,读者可以通过他们的摄影作品,还原100年前的丝路遗迹。 用脚步寻找历史之谜 历史之谜不仅仅存在于文字与镜头之后,当人们用脚步去丈量历史,依然能揭开千年之谜。 北大历史学家罗新在他华发之年——53岁之时,完成了他15年前的夙愿——从大都走向上都。《从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发现中国》(新星出版社2017年11月版)便是他关于历史,关于当下,关于自我的深刻探寻的徒步之旅。他自北京健德门启程,沿着古代辇路北行,经龙虎台,过居庸关,行黑谷,越沙岭,背着行囊,徒步穿越北京、河北的重叠山谷,进入内蒙古草原,不畏烈日、暴雨、尘土飞扬、山路艰辛,穿行于田垄与山谷间,一步一步走完了从健德门到明德门的450公里山川河流,抵达上都。在寻找历史的旅程中,他不断自问:“我作为一个以研究中国历史为职业的人,我了解自己生活于其中的这个社会吗?我所研究的那个遥远迷蒙的中国,和眼下这个常常令我大惑不解的中国,究竟有什么样的关联?”在罗新的带领下,读者将会跟着他的脚步,在历史与现实交错中,享受思辨带来的愉悦。 无独有偶,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长马振犊为了解锁历史中日伪、叛徒、黑帮、国民政府以及各方势力博弈内幕,5次赴台北档案馆查看最新解密的罕见史料,根据当事人回忆录、日记,大陆和台湾有关机构最新开放的信件、电文,从细节入手,抽丝剥茧,揭示汪伪、蒋特、日特秘密政治背后的秘密。比如《周佛海日记》、陈公博《八年来的回忆》《戴笠自述》等等。这些材料有公开发表过的,如在台湾“国史馆”查阅档案所得的资料,亦有未曾公开发表的,如《汪兆铭史料》《戴笠史料-戴公遗墨》《周佛海致汪精卫电》《李士群致汪精卫电》等等。 这也让《76号特工总部:抗战期间汪伪特务的组织与活动》(重庆出版社2017年10月版)一书,在充分满足读者猎奇心理的同时,也非常具有历史研究价值。既有学术作品的扎实与严谨,又具有一定的可读性。 除了上述重点罗列外,11月值得阅读的历史图书还有《文白对照十八史略》(中国画报出版社2017年11月版)、《走私如何威胁政府》(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年11月版)、《解放的悖论:世俗革命与宗教反革命》(商务印书馆2017年11月版)、《人文学的历史:被遗忘的科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11月版)、《战争的余烬:法兰西殖民帝国的灭亡及美国对越南的干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10月版)、《战败者:两次世界大战间欧洲的革命与暴力1917~1923》(译林出版社2017年10月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