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孙中山研究的出版接力《孙中山全集续编》《孙中山史事编年》编辑印象(2)

http://www.newdu.com 2018-01-16 中华读书报 欧阳红 参加讨论

    
    二
    2013年12月6日—8日,受暨南大学刘增合教授之邀,我去广州开会。彼时《孙中山史事编年》已申报国家社科重大课题,虽此前我多次向桑兵教授表示过出版意向,但并未签约。7日下午我单独拜见桑老师,沟通了一些细节,定下在中华出版,预计2014年底完成初稿,2015年完成定稿,2016年出版。2016年是孙中山诞辰150周年,届时《史事编年》《全集续编》同期上市,意义不言而喻。
    几年间,两部书的编者、作者耗费了大量精力编写书稿,校订资料,核对史事,修改书稿。初稿交来后,编辑部作了分工,我总责两新书,2016年初李闻辛加入《续编》,潘鸣、李闻辛加入《编年》。《孙中山全集》的修订重版,由张玉亮、李闻辛负责。编辑组亦按卷、按册划分任务,落实审稿、退返、送审、修改、通读等责任。编辑审读初稿与校样,及时核实问题,并向编者、作者反馈疑问,很快就能得答复。该两书编辑出版中,双方沟通十分有效。《续编》的四位编者,不辞辛劳,前后两次勘定文字,随时补充新发现的资料,并写信来报告进展、沟通情况。第一次校样看完后,2015年11月11日李吉奎教授来信嘱咐:
    孙给小池张造函件及“中日盟约”,段云章、俞辛焞等人的书已收入,望能坚持收入。
    2016年2月24日,周兴樑教授来函,意味深长地说:
    还是要认真细看,即如梁启超先生所谓的“字字经心经血”。
    2016年8月10日,邱捷教授发来邮件,讲述了他当时的状况:
    补编是我几十年来最难做的一件工作。我的视力不行,看电脑要戴眼镜,看文稿却不能戴眼镜,所以每打一句都要重复戴眼镜脱眼镜的动作。查网络资料也特别辛苦。我自己也算尽了很大力……把问题减少到最低限度。
    定稿后,林家有、李吉奎老师还不断寄来新收资料,哪怕是从新刊文章中收集到的只言片语。2016年8月18日,李老师来信:“邮上几篇处理稿,请麻烦补入《续编》。”21日,林老师也说:“又有一件孙中山的佚文,请你在《孙中山全集续编》上加上。”编辑《续编》的几位先生,均已七八十高龄,期间李吉奎、周兴樑老师曾经住院,林家有老师也是带病完成初稿的。这其中的辛苦,是外人很难体会的。但只要是和书稿有关的事,哪怕是核对一条资料出处,一个标点,他们一点都不含糊,严谨负责,精神令人感佩。
    撰写《史事编年》的作者,均为中青年学者,每一卷均有直接负责人。编著双方专设“孙中山史事编年编辑”的QQ群和微信群,通过文字、截图等方式,把问题放在群里,相互切磋,无距离沟通。从内容、体例、引文、索引,到某一个记事日期、一个人名、一个字,编辑的疑问与作者的反馈,群里随时讨论。当然这其中离不开主编桑兵教授的大力督促和跟进。凡遇到书稿修改、体例调整、核实文字等,桑老师总是嘱咐我:“务必在群里通知到具体作者,作者即使没有及时看到,也有人会通知的。这其实对他们也是个监督。”这方法直接高效,省了许多环节和时间。前言、凡例、后记等,最后均由桑老师亲自改定,其他流程,他也直接把关,严格要求。书稿付印前,桑老师还发来微信:“最好将封面、内封、版权页等有相关信息的部分,让我再看一下,以免出现问题。”审慎严谨,于此可见。
    在两书出版后,《孙中山全集》亦修订重版,改正了文字错讹和硬伤,也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孙集》出版三十年后,有了《续编》,二书合成完璧。《孙中山年谱长编》出版二十年后,又有了《孙中山史事编年》,成功地将孙中山研究往前推进了一步。
    三
    2017年8月28日晚,中华书局官微发布了《孙中山史事编年》出版的消息,一直关注该书出版的上海师大历史系邵雍教授,第一时间发来微信,示以祝贺。他预言:“孙学研究范畴,多少年后能真正留下的,中华子孙都接受的,也许就是此三书了。”这些话,姑且当成勉励。时间是试金石,一切好的东西,有价值的东西,终究是会抵得住大浪淘沙。《编年》《续编》的样书出来后,我向陈铮老师报喜,告以孙中山三书的出版情况,也表达我对他的敬意,并约他写点文字。中华在中华近代史领域的出版,前世故事最清楚的莫过于他了。得知前两书即将上市,另一种也付印,陈先生很高兴地应下了写文章之事。当时我便大发其感慨:“中山大学的孙学研究,从陈锡祺先生、陈胜粦先生到段云章、林家有、邱捷、李吉奎、周兴樑诸先生,到桑兵教授、赵立彬教授,再到八〇后学者,有四五代人了。他们在孙学研究路上坚持、坚守半个多世纪,培养了大批人才,出了许多高质量的成果,非常了不起;而中华书局呢,在此领域做出版,默默耕耘数十年,甘于幕后。从刘德麟、陈铮先生,到李占领副总编辑,到我自己,再到张玉亮、李闻辛等年轻编辑,四五代编辑不也是同样在坚持和坚守吗?”
    两部书,共17卷,740余万字,凝结了许多人的心血,作为责编,其实我最想表达的是一份敬意,感谢一切应当感谢的人,若非背后有强大的作者团队,若非有诸多中华人的努力,是做不出好东西的。因此应向编辑《续编》的老先生们致敬,向主持《编年》的桑兵教授和他的团队致敬,向中华的编辑同人致敬。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人的辛苦付出,对学术近乎偏执的执着追求,今天我们才能做得更好,走得更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