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乐一体,是我国自古就有的诗词吟唱传统。我们熟知的《诗经》《楚辞》本就是歌词集,以歌入乐,具有鲜明的音乐色彩。后代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也都是配乐唱词。历代文人墨客,均将“可歌可咏”作为衡量诗词作品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准。诗歌的平仄、押韵等格律要求与配曲节奏、旋律等相互作用,相得益彰,成就了古典诗词的文辞美、格律美、意境美和音乐美。因而如果不从音乐的角度来解读,就失去了品赏诗词的一个天然维度和对其整体面貌和艺术美感的赏析。但因年代久远和记谱等技术原因,古诗词吟唱传统早已淡出我们的生活,流传至今大多只有文本,即乐词,而缺失乐谱。因而,以流传下来的古乐谱文献为基础,利用现代作曲技术,给古诗词重新插上音乐的翅膀,以吟唱的方式探索诗词教育和普及方式的创新、重识古诗词美育价值,既是对古诗词的继承和弘扬,更是对古诗词本来面目创造性的全面复位,是一件非常有文化价值的事情,值得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其天然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了人们易于实践的音乐形式,是最宝贵的美育教材。孔子就十分重视诗乐的教育作用,提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王国维《论教育之宗旨》也指出,“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即意育)、美育(即情育)是也”。通过吟诵吟唱等方式,古典诗词声调的抑扬顿挫,配合肢体语言的变化,文中意境从抽象、平面的文字中进一步延伸,在有声的空间里得到丰富,时时温润人心、启迪智慧、发人深思、引人入胜。但古诗词音乐鲜有原曲原谱留存于世,文献资料甚为匮乏,原诗原谱更是十分难求,所以后来吟唱逐渐发展成为“倚声填词”,即按照原有曲调填上新词歌唱或依旧乐谱创制新曲,虽谱调有所改变,但传承历代吟唱的字正腔圆、情真意切、自然和谐等基本要求和标准始终存在。 古诗词是全民美育教育的重要载体,吟唱将重开古诗词教育新境界。美育是审美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只有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等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才能真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无论吟诵还是吟唱,对诗词情感内涵的把握、文辞意境的揣摩、行腔规律的探求都需要长期的实践体悟。从这个角度看,当代诗词教育还有很大空间和潜力可以挖掘。目前,吟唱对于诗词赏析和传承的重要性还未得到广泛认同,在古诗词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上缺乏音乐化实践。如今吟诵几乎成了一门绝学,大多靠师承传授,会吟诵者少之又少,大都年岁已高且后代乏人,作为一门“绝学”要复兴起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古典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集中的代表。党和国家从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高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审美教育进行了精心部署,号召全社会发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多措并举加强美育教育,让深藏在每一个中国人体内的文化基因被激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改进美育教学作出重要指示,国务院对加强学校美育提出明确要求,发挥包括文学、音乐、戏曲、舞蹈等各种艺术教育在美育中的作用,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拥有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民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从教育入手,转变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恢复古典诗词的音乐性,让诗词学习的课堂气氛活泼起来,让诗乐一体的优良传统延续下去,是当代文化人的历史责任。 (作者:周由强,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