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北京的味道,在记忆中飘不散(2)

http://www.newdu.com 2018-01-16 北京晚报 张玉瑶 参加讨论

    什么是“北京味道”?
    中国有八大菜系:鲁、川、粤、苏、闽、浙、湘、徽。
    北京菜不属于这八大菜系中的任一家,但又兼收了各处的风味,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特色。
    无论是在接受书乡周刊采访时,还是在首都图书馆里举办的、面向普通市民的讲座上,王丹都开门见山地说,为北京菜打底的,是山东菜,这也是旧京餐饮业的格局。据张有鸯称:“在北京有名的大饭庄,什么堂、楼、春之类,从掌柜到伙计,十之八九是山东人,厨房里的大师傅,更是一片胶东口音。”“什么堂、楼、春”,说的便是北京饭馆常见的牌匾叫法。“堂”是规模气派的饭庄,以会贤堂、惠丰堂等“十大堂”为代表;“楼”是规模小一些的饭馆,最著名者莫过东兴楼(一度为萃华楼取代)、正阳楼、致美楼、泰丰楼、鸿兴楼、新丰楼、安福楼、春华楼这八大楼。这里面,除了春华楼是江浙菜,其余都是山东人开的鲁菜馆子。稍晚一些开在西长安街一带的“长安十二春”却不同,这十二家带“春”字的馆子,以淮扬菜、川菜、闽菜等为主,为北京味道带来了清香软糯、麻辣鲜香的新滋味。而无论是哪路菜系,进京来时都会随着北京人的口味有所融合、调整,不再那么“原汁原味”,就像兼采众长的京剧一样,熔铸成新的味觉体验。这也正是京菜不同于别处的特色。
    王丹认为,鲁菜之所以一开始合北京人的口味、被北京人接受,一个原因是,它深深地契合于当时的文化环境,和老北京人一样,重视礼仪、程序、造型,讲究冲淡平和,宁可损失一些滋味;而随着这种文化渐渐淡化,人们对刺激感、新鲜感的追求压倒了深层体会,鲁菜的地位也就发生了一些动摇。就像现在的街面上,更多流行的是川菜馆、湘菜馆等,这也是文化变迁的烙印。
    北京历史上是辽、金、元、明、清的都城(辽为陪都),五个朝代里,四个都是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一方面贵为帝都,精致、讲究的宫廷御厨、王府家厨向民间流传演变,成为首屈一指的招牌,至今仍有仿膳和官府私家菜的遗韵;而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汉、满、蒙、回等民族大融合之地,北京的饮食文化也和这一渊源分不开关系,交融进了游牧民族烤、炙的特色,渐渐发展出我们现在津津乐道的烤肉、涮羊肉等品类,如今已成为一张北京美食名片,在严寒的冬日里令人食指大动。
    近代以来,北京是中国最早向外开放的城市之一,时至今日,更成为国际交往中心,向世界性的大都市迈进。在《北京味道》中,王丹也并未只局限在“老北京”的范畴内追怀忆旧,不给“北京味道”从时间上、地域上设限,而是看到全国、世界各地荟萃来的“吃在北京”的包容性,特别是其中不少已经沉淀为北京饮食记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譬如莫斯科餐厅“老莫”,虽是舶来,却牵引着一代北京人、尤其是大院高干子弟的青春记忆,以一种地标、一种精神象征的形象出现在《阳光灿烂的日子》、《血色浪漫》、《与青春有关的日子》等影视剧中——“在那个年代的北京,如果没有在‘老莫’吃过西餐,其北京‘顽主’的身份是不完整的,在精神上也是一种缺憾。”
    在首都图书馆的讲座上,王丹在展示北京饮食文化的经典“作品”时,特意放了煎饼果子、鸡蛋灌饼这些在路边早餐摊上常见吃食的图片。煎饼果子从天津来,鸡蛋灌饼从河南来,都不是土生土长的北京饮食,也不是多么高大上的种类,但它们现在确乎是在传统的豆汁焦圈、豆浆油条之外,成为北京人尤其上班族的最常见的早餐样式。王丹说,要向它们表示敬意,因为它们丰富着北京的餐桌,都是新的北京饮食、北京味道的一部分。北京是个包容的城市,北京饮食文化是历代北京人共同创造的,过去如此,现在也应视作如此。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