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我国自古就有诗词吟唱的传统,《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都是配乐的唱词。在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代契机下,从中国传统诗乐教育着眼,以古典诗词的古乐谱吟唱为蓝本,重塑古典诗词的音乐形式,创作符合大众审美需求的古谱今唱优秀作品,是传统文学、艺术教育创新的热点。本期的三篇文章,《词体的起源与古谱今唱》考证了词体和词乐调之源,为今人再现古乐谱诗词吟唱提供了理论参考,启发我们对重拾礼乐文化、实践诗乐之教的思考;《弦歌〈诗经〉的礼乐传承》以中国最早的《诗经》弦歌乐教为实践范本,对《诗经》吟唱进行了脉络梳理;《用吟唱开启新境界》则阐发了现代社会吟唱古诗词的美育意义。(刘冬颖) 词作为诗体,“要眇宜修”“清切婉丽”,它是古典文学;而其“乐守宫调”“句依曲拍”,宋代“姜谱”(《白石道人歌曲》)“张说”(《词源》)尚存,按谱可歌可舞,它又是古典音乐。词乐有二十八宫调,这与唐宋燕乐相同。这二十八宫调的主要特征是所谓“没有徵调”,其因为何,成为学术史上的千古之谜。而这一点正是破解燕乐宫调的形成与词体起源的关键。 太常所奏是“五调燕乐”,而这一以大唐雅乐为律本,用宫调律制集胡乐与道调法曲于一身,而又“无徵调”的新乐体,经过理论上充实为七均二十八调,成为盛行五百年的唐宋燕乐与延续至今的词曲二体。 一 宫调又称均调,我国古代宫廷雅乐所用调式是以黄钟为基调的五调十二均,每均五调,共计六十调。太常祭天、地与庙堂祭祀三大礼乐只用四调五均。此外,俗乐乐调为苏祗婆律,不用雅乐宫调系列,如唐开元天宝之际的胡乐有沙陀五调,沙陀调是宫,大食调是商;教坊梨园法曲用清乐律,其宫称黄钟调,商称水调,各部诸乐各自为律,没有统一调名。直到天宝十三年(754)七月,唐玄宗“诏道调法曲与胡部新声合作”(《新唐书·礼乐志》),将太乐署用朝廷三大祭礼乐的四调五均宫调之律、开元十三年(725)封泰山祀天乐(大唐乐)作为黄钟宫即律本,把太常、教坊、梨园诸部的胡汉乐曲二百二十二首,分隶五均十四调“立石刊于太常寺”“颁示中外”(《唐会要》卷三十三)。即:雅乐封泰山乐调为黄钟宫;胡乐之宫,越调为黄钟商;法曲之宫,黄钟调为黄钟羽;沙陀调改称太簇宫(即后来的正宫);道调改称林钟宫。自此,大唐乐,即封泰山乐为黄钟之宫,胡乐退而为商,法曲退而为羽。 依此,道调应为黄钟之徵,但太常律之徵为下徵,封泰山以夹钟为黄钟,恰是正律之下徵。下徵之下徵,低甚无以为调,黜徵而用商,故只收宫商羽角四调,即“无徵调”。此前太常所奏魏“五调燕乐”,经此一变,以大唐雅乐为律本,宫调律制集胡乐与道调法曲于一身而又“无徵调”的新乐体,经过理论上充实为七均二十八调,成为盛行五百年的唐宋燕乐与延续至今的词曲二体。 天宝十四调的遗存是日本唐乐,其唐乐古谱中有唐传《五弦谱》,日传《南宫琵琶谱》《博雅笛谱》《仁智要录》(筝谱)《三五要录》(琵琶谱),与我国发现的敦煌唐琵琶古谱同为有声无辞的器乐半字谱(参见黄山书社2013年《现存日本唐乐古谱十种》)。日本所传十三调唐乐,其沙陀调与越调(二调相当于今D调)为商,黄钟调(今A调)为羽,太簇角一调只有均调而无俗调名,皆与天宝十四调相同,亦与日本保留唐代乐器实测相合。据此三调推算,天宝十四调之黄钟宫当为C,恰为正律之下徵,此为破解唐宋燕乐“无徵调”“以夹钟为律本”的实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