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艺术突破还是商业噱头?评电影《至爱梵高·星空之谜》的65000幅手绘油画(2)

http://www.newdu.com 2018-01-16 文汇报 邓月影 参加讨论

    油画动画是创新还是哗众?
    该片是全球第一部全油画动画。运用油画颜料和技法制作动画并不稀奇,俄罗斯导演彼德洛夫1999年执导的动画短片《老人与海》就用了油画的方式,并且还于次年收获了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不过《至爱梵高》与之不同,因为在画布上绘制全油画与《老人与海》在玻璃上绘制油画是不一样的,远比《老人与海》更辛苦,也更复原油画效果。可是,这种动画技法是创新吗?
    最初的动画基本以本片的画法制作:即每一帧画面上既有不动的背景,也包括运动的前景,一幅幅画好之后,用胶片逐一拍摄,连续播放,借助人类视觉残留现象形成连续的影像。这就是所谓的逐格动画或说定格动画。不过,这样不断重复画背景不仅浪费时间精力,而且难以获得稳定的效果,原本不该运动的背景出现细微差异就会产生刺眼的画面闪动(本片就有这种背景闪动的现象),影响动画观感。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人们不断探索,一项新技术总算发明,使得动画真正意义上诞生了,那就是1914年布雷与霍尔德开创的赛璐珞动画技术。
    赛璐珞是一种塑料片,使用这种材料制作动画,背景就和人物、动物等运动前景分隔开了。同样的场景中,背景画只用一张,而可动的前景部分则分成每秒若干帧(标准24帧)绘制在赛璐珞片上。最后将画好的赛璐珞片与背景重合逐格拍摄,动画片就制成了。赛璐珞方法能取得更为稳定连续的影像效果,而且大大降低了成本,适合工业化制作,这项技术使得动画片逐步成为一种成熟的商业影片片种。CG技术兴起的当下,虽然赛璐珞片已经淘汰,但动画依旧还是用这种背景和动画分离的思路在制作。
    该片却反叛了这种技术传统,回到近乎“原始”的动画制作状态,苦力一般进行绘画劳作。在动画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全油画动画显然不是皮克斯《跳跳灯》那样的技术创新,这种做法如果没有充分的艺术理由,那就只能算是以梵高死粉的虔诚,玩了一场孩子气的艺术炫技游戏。
    动画中的手绘油画是艺术作品吗?
    那么,《至爱梵高》采用全油画动画的艺术理由充分吗?
    影片的每一帧油画确都技艺不凡,可惜这些油画并非艺术画作,其绘制过程是工业生产也不是艺术创作。动画的画师们被集中起来,放在标准的隔间中,在同样的光线环境,用相似的笔法技巧,机械地复制统一风格化处理的真人电影。这种人工添加梵高“滤镜”的方式与自然光下尽情挥洒的梵高完全处于两个极端。
    不过这对于动画原本无可厚非。动画无法允许每一帧的个性,动画中要的不是油画真迹原作,而只是这几万幅油画连续起来的可复制影像。既然这些油画谈不上独一无二的艺术灵光,为什么非要手绘不可?难道是因为布上油画比CG图更有艺术派头?或者以为手绘出梵高风的油画就真的能与大师比肩?
    就动画创作而言,手绘油画造价太高,费力费时,不得不在帧数上做出牺牲,该片为每秒12帧半动画,这严重影响了画面流畅度。流畅动作至少需要全动画24帧,高清的3D动画达60帧,要求更多细节则还需更高帧数。以当下的人工智能、大数据、CG图像技术,应当有很多办法可以更高效地获得仿真油画效果。2016年一度风靡全球的手机应用“PRISMA”都能对图片进行后期艺术化处理,模仿梵高、高更、雷诺阿等不同艺术家的风格。在这些新技术的基础上,也许完全不需要真正手绘,就能展现出同样的视效,并克服帧数不足,画面闪动等问题。可该片无视了这些技术可能性,选择了全手绘油画,这并非成功的动画尝试。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