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吕途的“第四辈子”:《新工人》三部曲的生命见证

http://www.newdu.com 2018-01-16 澎湃新闻 黄蕙昭 参加讨论

    2008年,吕途告别了在欧洲的生活来到北京,她把这称为她“第四辈子”:此后近十年,她访谈了上百名相熟或陌生的打工者,开办并参与了八年工人大学的教学工作,还建设了34亩的“同心桃园”社会经济组织,与此同时,记录和探讨打工者生活、文化与命运“中国新工人”三部曲陆续写成,对吕途来说,她的“一生走了这么久,经历了这么多,好像都是为了这第四辈子做准备”。
    今年11月,三部曲最后一部《中国新工人:女工传记》终于出版。相比起此前《中国新工人:迷失与崛起》《中国新工人:文化与命运》两部作品,《女工传记》一书果断而令人惊讶地切除了理论探讨与材料分析的环节,而选择直接呈现每位工人的生命故事。我们或许可以隐约理解吕途的用意:多年来,她的生活和命运与“新工人”这个标记下每一个活生生的个体日益紧密地绑结在一起,这些与她分享自己生命故事的人,早已不能被干瘪地划分到某种可归类、可拆分或可数据化的“研究对象”,她的教学、研究或工作,也早已不再被设想为某种理论性、学究性并与鲜活的生命经验相分离的“科学调查”。在与工人对话和交心的过程中,原本仅仅被视为研究环节或方法的“生命故事”越发显现它自身的力量:吕途写道,这本书将“是对生命本身的体会,是对生命力的歌颂”,她期望通过生命故事的分享激发读者与书本中形形色色主人公的对话,也期望在生命故事的讲述中,我们能够看到生命力的闪烁火苗——那是一种对善良、公平、正义和尊严天性般的向往,也是新工人意识觉醒的希望印记。
    12月16日,《中国新工人:女工传记》新书发售会在海淀三联韬奋书店举办。会议还邀请到活跃于皮村文学小组的张慧瑜、范雨素进行对谈。九野乐队主唱张玉(她的故事也收录在《女工传记》中)同样到场,与听众分享新工人文化歌曲。
    “三部曲”的历程:用生命去见证与创造
    《迷失与崛起》:认清现实
    2008年,在比利时开会的孙恒邀请吕途到工友之家机构工作,吕途吃惊地回复,“机构没有洗澡的地方啊,每天晚上不洗澡怎么睡觉啊?我也不想上皮村的厕所,太脏了。也许等十年以后吧”。然而,说着“十年后”的她几个月后便踏上了皮村的土地。
    迎接她的自然是皮村糟糕的物质与生活条件:房屋破旧,居住空间狭小,冬天不得不生炉子烧煤取暖。这难以忍受的环境开始让她困惑:同样生活在这个地方的其他工人为何能接受如此艰苦的条件?他们对未来有什么指望?吕途采访了近150名工人对居住状态与未来发展的看法,结果发现:在被问到“如果在城市待不下去怎么办?”时,大部分人选择“回老家”,但在被问到“对未来有什么打算?”时,却有近90%的人坚持“在城市打拼”。
    打工者在这份调查中呈现出的“过客心态”深深触动了吕途:对他们来说,自己不过是这个城市的“过客”,而支撑他们忍受困苦的是那个遥远的、可以回得去的家。一方面,她为这种“过客心态”忧虑——这种心态,让他们对自己受到的压迫更易选择逆来顺受,也让他们放弃去争取很多本应获得的权利;另一方面,她对这种心态背后的愿望产生了怀疑——在农村普遍衰败的今天,真的还有一个可以回去的家吗?
    对吕途来说,“中国新工人”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是一部“认清现实”之作:这些城市内的匆匆过客,到底面临怎样的现实?她结合既有研究数据,试图通过微观的工友的生命故事总结出的社会宏观的结构样貌,而呈现在她眼前的,是一种普遍的迷失:待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农村,以及迷失在城乡之间的工人群体。
    《文化与命运》:认识自己
    事实上,在第一部《迷失与崛起》撰写的大部分时间中,吕途都被一种深深的无力感笼罩。在一次苏州的读书会讨论中,面对吕途对工厂或资本制度的种种批评,工友们却显现出极大的困惑:“我觉得社会很公平啊”,“哪怕不公平,至少也合理吧”,“哪怕有些不合理,至少很正常啊”。这些“公平”“合理”“正常”让吕途感到,问题不仅仅是新工人本身面临的严峻状况,还有他们对这种状况的默认或不自知。更令她失落的是,大多数工人显然对自己目前枯燥难熬的打工生活是不满意的,但在被问及未来愿望时,他们往往表示“我不想打工,我想当老板”——对他们来说,改变命运,就是要成为那个剥削自己的人来剥削他人。新工人们臣服于资本的逻辑,他们一面受到资本的压迫,一面又将这种压迫内化并认同了,他们既难以改变自己,也无法改变他人的命运。
    这推动吕途去关注“文化”。什么是文化?我们来到“新工人三部曲”第二部的主题:文化与命运。文化是人的文化,是人对生活在此时此地的整体生活方式的体验。在吕途看来,只有通过分析统治工人生活与视野的文化本质——换言之,只有认识自己,认识我们的工作、生活,我们希望或应该做什么样的人,我们才能发现其根本困境以找寻解放道路。
    有趣的是,相比起《迷途与崛起》归纳式的研究方式,《文化与命运》却不急不缓地讲述起一个个故事来。在这本书中,吕途更进一步走进新工人的生命历程,开始关注他们曲折的经历与细腻的情感——她看到,工人在生活与工作中表现出躁动、不安、希望等“情感结构”并非无中生有,它们内嵌在工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结构中;也正是这些复杂感受让我们窥见文化在日常、在社会中的体现。吕途谈到,《文化与命运》一书的主题,便是通过回顾生命故事,展现资本的逻辑是如何将人们牢牢抓住并加以内化的;在文化分析的过程中,它将矛头鲜明地指向资本文化,指向新工人对这种文化的内化及其思想价值观的断裂。
    事实上,在撰写本书过程中,吕途也曾到苏州的台资厂做过流水线的女工。这短暂的打工经历却给她带来深刻而黑暗的记忆。长时间的流水线工作让她感到“自己没有价值”,而工厂内盛行着当地工人对外地工人的欺凌,老工人对新工人的欺凌更让她感叹压迫内化的严重性。在一种极端压抑的气氛中,“我变得沉默,老实,难以看到任何改变的希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