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重振文学崇高的美学品格(2)

http://www.newdu.com 2018-01-16 文艺报 王树增 参加讨论

    崇高是什么?
    中国古人认为,崇高就是“志于道,据于德”的个人操守;就是“法古今完人,养浩然正气”的价值取向;就是“崇高之位,忧重责深”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就是“登崇高之丘,临万里之流”的博大胸怀。
    孙中山先生心目中的崇高,是“做大事,不要做大官”;鲁迅先生认为,具有崇高品格的人是“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而毛泽东将崇高品格的标准定义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重振文学的崇高品格,就是用文学的方式探索有崇高特性的为人之道和行为特征,以及探索塑造崇高品格的文化渊源与实现途径,从而弘扬崇高的美感与魅力。古希腊名著《论崇高》中认为,文学的崇高品格应该体现在五个方面:庄严伟大的思想,强烈动人的激情,辞格的使用、高雅的措辞和有尊严的结构。中国的古人们认为,崇高的特点是简单淳朴,是真纯的情感,是诚实的劳动,是无私的奉献。就文学的基本原理而言,文学的崇高品格,是主体与客体之间处于尖锐对立与严峻冲突时所呈现出来的美感,崇高品格之美是人性的冲突之美,这是文学意义上冲突的本质,也是文学魅力的根本所在。
    英雄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情感之一
    作为军旅作家,我认为军人的崇高品格就是英雄主义。
    狭义而言,这个情感始终是中国军旅文学的精神主调;广义而言,这个情感也是人类文学史上不朽经典的精神主调。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希望自己的军队由一群自私卑劣的懦夫组成。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军人如果缺少了英雄主义精神,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必将是屈辱或者悲惨的。世界文学史上,优秀的战争文学作品,无一不是英雄主义的史诗。对于民族命运而言,英雄主义过去需要,现在需要,将来依旧需要,如果我们还想让子孙后代有尊严地活着的话。
    应该指出的是,宣扬英雄行为的不合理,是在给自私卑劣寻找合理性。作为一支军队,如果自私卑劣合理了,必将逃不脱丢盔卸甲、溃不成军的结局,尽管这支军队可以军号震天、仪仗华丽;作为一个国家,如果自私卑劣合理了,这个国家的土地上永远不会给子孙后代留下象征民族荣耀的凯旋门,尽管这块土地上可以高楼林立、灯红酒绿。同样,在文学创作中,如果自私卑劣合理了,这样的文学产品永远进入不了人类精神的经典殿堂,尽管这样的作品可以名噪一时。
    虽然“一将功成万骨枯”,但我始终认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英雄主体,不是将军而是士兵。我写作的“战争系列”《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朝鲜战争》,就是那些在历史巨变中甚至连姓名都没有留下来的普通士兵的英雄谱。我在写作《朝鲜战争》的时候,曾采访过那场惨烈异常的松骨峰战斗的主力团团长范天恩。这位战后惟一被收入日文版的《朝鲜战争名人录》的中国团长,身材高大疾病缠身,已经没有力气再用语言来描述那场战斗,更不愿提及自己的英雄行为,老泪纵横的他总是重复着这样一句话:“真正打起仗来,英雄是那些士兵。”是的,在中国人民抵抗外来侵略和谋求民族解放的过程中牺牲的士兵,他们绝大多数是贫苦农家的子弟,为了一份自己有生之年也许无法看到的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他们宁愿承受难以想象的艰辛,甚至宁愿义无反顾地赴死。他们的崇高简朴而真诚,他们是我笔下的英雄好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