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中国书店情缘(2)

http://www.newdu.com 2018-01-16 北京晚报 袁新雨 参加讨论

    1
    第一天报到仍然记忆犹新
    从1952年11月4日在北京东城区演乐胡同开张算起,中国书店已经开业65年了。书店成立时,时任国家政务院副总理、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为书店题写了招牌。
    1958年,中国书店开始公私合营,整合了京城许多经营古旧书刊、古籍善本的门面店铺,并把这些店铺中掌握绝活的老师傅、老先生收入麾下,成为北京乃至全国范围内古旧书刊经营、整理发行的龙头。从那时起到1966年的近10年间,中国书店便给全国的图书馆、博物馆、大学供应古籍。现任中国书店总经理、中国书店出版社社长于华刚这样讲述当年的情况:“全国范围内,这些机构的此类书籍一大部分都来自中国书店。”在那段时间,很多大学、科研机构之图书馆的筹建大多得益于中国书店的帮助:这些机构提出自己的专业、系、所设置以及课程情况,然后由中国书店富于经验的老先生据此开出参考书单。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书店封起库存,藏书也由此获益,未蒙损失。书店的老员工、老先生们配合有关部门到造纸厂旁守着,在许多古籍化成纸浆之前抢救保存起来,于华刚曾经这样总结:“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我们做了图书发行人应有的贡献。”
    于华刚高中时到北京郊区“插队”1年零8个月,他曾任知青队长、民兵连长。由于插队时表现好,在1976年知青返城招工时,于华刚获得了到中国书店工作的机会。对此于华刚感到既熟悉又兴奋,熟悉是因为他从小在琉璃厂一带生活、学习,对古籍不陌生;兴奋则是因为他将得到一份与书相伴的工作。“我小学、中学、高中都在琉璃厂一带,回城又分配到了中国书店,一直工作在这里。”
    琉璃厂这片充满着老北京韵味以及浓厚文化气息的土地一直陪伴着于华刚,62年来,琉璃厂深深地影响、塑造了他。与于华刚交谈,既能感受到老北京人身上的亲切随和,也能领略到老书店人言行中的淡然诙谐。
    1976年12月26日对于华刚来说重要而难忘,这一天既是他作为知青的最后一天,也是他成为中国书店员工的第一天。时隔41年,他仍然清楚地记得那天的情形:拉着返城知青的130卡车开进中国书店当年的门楼时(此门楼已经改建为中国书店在琉璃厂东街115号的门店),车上只有三个人了。于华刚抱着自己简单的行李卷儿跳下车,走进书店。环视这里的影壁、东西厢房,然后进入了文奎堂门市。“店里全是清末民国时期出版的古书。”于华刚记忆中的细节仍然清晰,“当时就想要是能分到这家店堂工作多好啊!”
    于华刚向当时在店堂里的崔师傅自我介绍说是来报到的,崔师傅也冲他露出笑脸,这让年仅21岁的于华刚感到踏实。这天下午,于华刚回家后简单地安顿了行李,便蹬着自行车出了门,把东安市场、西单等几家中国书店的门店都转了个遍。从这一天开始,于华刚的生活就与中国书店紧紧联结在了一起,未曾间断。眼下,于华刚就要退休了,回忆起他与书店相伴的这段岁月,既生动真切,又满是感慨与不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