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听红学家冯其庸说“金学”(2)

http://www.newdu.com 2018-01-16 文汇报 曹正文 参加讨论

    以研究“红学”闻名
    冯其庸生于1924年,名迟,字其庸,号宽堂,是江苏无锡县前洲镇人。他自述,自幼家贫,失学,读小学与中学均未能毕业,后来考入苏州美专,又因家贫而离开学校。冯其庸后来将其书斋定名“瓜饭楼”(刘海粟题字),就是为了不忘少年时常常以瓜代饭的苦难生活。24岁时,冯其庸从无锡国专毕业。他因喜爱美术,于是潜心学习书画,他的书法和绘画都很有造诣,后来又成为汉画像砖的研究者。承他为我主编的武侠文学期刊《大侠与名探》题字,又赠我一幅他画竹的立轴。
    冯其庸年轻时除醉心书画艺术,还对中国传统文学十分热爱。他说:“我在小学与初中时就读了《论语》《孟子》《史记精华录》。” 冯其庸曾谈到他在读无锡国专时所接受的中国古典文学的课程:“我记得要学通识课与选学课。通识课有《国学概论》《文字学》《版本目录学》《中国哲学史》《西洋文学史》《中国韵文选》《音韵学》。而选学课有《老子》《论语》《孟子》《左传》《吕氏春秋》《史记》《汉书》《昭明文选》。其中由朱东润教授开设的《史记》课与‘杜甫’专题讲座最受学生欢迎,朱东润先生会在课堂上朗读重要的课文与诗文,朗朗上口,声情并茂,引人入胜。” 冯其庸说到这里,感叹了一声:“那时的读书真让人入迷!”
    我问起他怎么会研究“红学”,冯其庸说:“我于1954年调入中国人民大学,当时我住在铁狮子胡同1号,这是中国人民大学的教职员工宿舍。除了上班,我业余时间喜欢读一点古典文学,并爱写点戏剧评论文章。当时我看了孟超先生写的新编昆曲《李慧娘》,觉得这个戏不仅编得好,也演得好。我对戏中的武生演员厉慧良本来很熟,便写了一篇戏评发表在报上。结果到了1966年,我就被贴了大字报,批判我吹捧鬼戏。”
    冯其庸接着又说:“后来我被迫下乡去了江西农村‘五七干校’。因为批判知识分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我被命令下地去干农活,因为我从小就是个农民,干农活一点不差,那些批判我的人都瞠目结舌。” 冯其庸说到这里,哈哈一笑。
    “五七干校”后来没了,冯其庸也回到了北京。他当时去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采编组工作,他说:“我当时钻在故书堆中编书目,在这段时间,我得以重温了不少传统古籍,对《红楼梦》,我又读了好几遍,并有机会把历年研究《红楼梦》的文章仔细看了一遍,如胡适、王昆仑、周汝昌对《红楼梦》的研究与评论。”
    冯其庸因爱读《红楼梦》,后来参加校订《红楼梦》,并任校订组副组长。改革开放后,冯其庸回到中国人民大学,他先在中文系任教,后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红学会会长、《红楼梦学刊》主编。他先后出版了《曹雪芹家世新考》《论庚辰本——红学版本研究专著》《〈石头记〉脂本研究》《落叶集》《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等专著。
    冯其庸说:“我与《红楼梦》这部书的结缘,首先是以研究考证作者曹雪芹家世入手,并仔细比较了《红楼梦》几个不同的版本,弄清楚了曹雪芹祖籍在辽阳的文物证据,其次是我对《红楼梦》的几个早期抄本有了新的发现,在庚辰本与甲戍本、甲辰本与列宁格勒藏抄本、程甲本的比较中,我作了反复研究,识真辨伪。第三,我找到了《红楼梦》的民主思想价值与艺术价值的某些特点。”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