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7日,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举行干部大会,学校宣布了任命刘佩英为出版社社长的决定。 “这一年,对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来说是很不平凡的一年。除了很多方面的工作都有重要推进之外,我们还经历了领导班子的调整。对我来说,履新意味着很多,但首先是担子更重了,压力更大了。”回顾刚刚过去的2017,刘佩英感慨地说道。 刘佩英2006年进入上海交大社工作,历任社项目部主任、总编助理、副总编辑、常务副总编辑、总编辑等职,2017年6月荣获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编辑奖。在行业内,如此成长速度并不多见——而做到这一点,除了个人的勤勉,也与她以前在基层政府担任过副乡长的历练有关,更得益于上海交大社的快速发展。“十年前,我们每年出书量为300种左右,现已增长为1800种左右;销售码洋则从每年七八千万增长为六个亿;员工总数也从六七十人增长为近两百人,其中80后占到了大约80%。应该说,我个人的成长,首先受益于出版社的快速成长。”刘佩英告诉记者。 刘佩英对刚入职时参与社项目部第一套大型丛书——“中国学会史丛书”编辑工作的情形仍记忆犹新。“这是国内首套系统研究中国科技学会史的丛书,是作为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献礼图书策划的。要在一年多时间内出版发行,时间非常紧张。那一年,我无数次奔波于京沪之间,与丛书各册作者进行沟通,排除各种困难,保证了丛书按时出版。2008年11月,丛书首发式在京举行,是我社第一次在人民大会堂举办活动,联系相关事宜也遇到了种种困难,现在想起来,那也是很宝贵的经历。”在后来参与策划出版“大飞机出版工程”“钱学森典藏图书系列”“新核心大学英语”“文治堂系列”等重点图书过程中,刘佩英身上那种极强的执行力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都一再表现出来,让她得到了领导同事的认可,自身也获得了成长。 与出版社共同经历了十余年的快速成长,刘佩英对上海交大社的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我们已搭建起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在学术文化界积累了良好声誉,尤其重要的,我们现在这支队伍,无论在哪条战线上都有相当的战斗力,这是我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基础。”刘佩英说。 刘佩英认为,上海交大社目前已来到了事业发展的一个关键阶段,“要再进一步,必须有新的谋划,必须高悬新的理想和目标”。为此,出版社领导班子以至普通员工之间,都做了深入的交流讨论,很多事情日渐明晰起来。 “第一是定位问题。作为大学出版社,我们涉猎教育出版、学术出版、大众出版,可以说是综合性的出版单位。那么,什么才是我们安身立命之本?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学术名社,还是教育大社,或者文化强社?思考和讨论的结果是,上海交大社的努力方向是建设学术名社,核心是做好学术出版,而教材教辅、文化图书、大众图书等板块都要服务于此。”刘佩英说。 “第二是对标问题。在行业内,哪家企业是我们看齐和追赶的目标,是我们发展的标杆?我们认为,上海交大社要以剑桥大学出版社那样的学术名社作为学习和追赶的榜样,与之进行对比,发现差距在什么地方,看看要在哪些地方努力。”刘佩英希望,通过十年二十年的努力,上海交大社能够实现成为国际一流大学出版社的目标。 她提到的第三点是“精品战略”。“可能这个词大家说得很多,但还是我想特别强调的。实际上,坚持精品战略并不容易,因为有太多的诱惑。有的书稿送上门来,会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它是不是精品呢?如果不是精品,我们愿不愿割舍呢?这都是考验我们的问题。我觉得,上海交大社经历了多年的高速增长,应该转变到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去了。也就是说,应该是质量第一,速度第二;效益第一,规模第二。”刘佩英告诉记者,这两年出版社出书品种数都维持在1800种,“如果不加控制,很容易就突破2000种了,但问题是,那样的话,质量恐怕也会控制不住”。 “第四,十余年来,我们经历了从做一本本书到做一个个项目的转变,接下来,我们要从‘做项目’转变为‘做学科’。”刘佩英认为,虽然上海交大社的诸多项目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但项目的生命周期毕竟有限,出版社必须把自己在具体项目上的领先地位扩展到相应学科上。“比如,我们的‘大飞机出版工程’很有影响,但在整个航空学科领域呢?如果要把整个航空学科做起来,那我们就不能只关注大飞机,还要关注通航,还要关注发动机、材料、航空控制系统等等。” “第五,关注新型出版方式。”刘佩英认为,对于出版新业态,必须保持高度敏感,“我们不能是落后者,至少要成为紧跟者、学习者。比如在垂直领域的知识服务方面,我们已做了一些尝试”。 “最后,我们要把出版社的发展纳入到学校的发展中去”。2017年9月,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名单公布,上海交通大学入选“双一流”建设名单,有17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上海交通大学据此制定的目标是到2030年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若干学科方向占据世界领先地位。“我们要服务于学校的学科建设,也要搭乘学校‘双一流’建设的快车,实现自身迈向世界一流的目标。”刘佩英说。 谈到具体工作,刘佩英介绍说,该社近期将根据现有四大图书板块(科技·医学、教育、大众、社科·古籍)分别成立学术分社、教育分社(已成立)等。重点出版项目则包括对接《中国制造2050》“十大重点领域”而开发的“类脑智能与计算研究前沿”系列、“高技术船舶与深海装备”系列、“生命工程与力学”系列等,这些系列在选题、作者等方面都已完成布局;服务全民阅读、覆盖0~18岁不同年龄段读者的“全民阅读·阶梯文库”已进入出版阶段,首批图书将亮相于2018年北京图书订货会上;由文化名家面向一般读者讲述其思想文化思考的“文治堂”系列将有一系列新品问世,逐步形成规模和品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