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3日,《金瓶梅》《西游记》《聊斋志异》等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法语译者、法国汉学界巨擘雷威安(André Lévy)在波尔多与世长辞,享年91岁。次日,法国《世界报》网络版中最为悲情的“逝者”专栏发布讣告,将这位大师的陨落告诸法国民众。雷威安生前所任教的波尔多第三大学亦撰文吊唁了他的逝世,并将其称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权威之一,高度肯定了他对法国汉学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 辗转一生 1925年11月24日,雷威安出生在中国天津的一个法国犹太人家庭,其父辈的故乡则在法国东北部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直到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之前,他们一家始终居住在天津法租界,父亲经营着一家钟表珠宝店,雷威安年幼时曾由一位满族乳母照顾长大,后在租界内法国人创办的小学里接受法国式的教育。可以说,在中国度过的孩提时光在雷威安人生记忆的开端留下了深深的印记,2006年,时年81岁的雷威安接受了法国《跨文学》杂志的专访,回忆起70年前的中国童年,他坦言,虽然自己那时并未习得如何阅读中国文字,却已然对置身其中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儿时萦绕在他耳边、停留在他记忆里的中国人所讲的口语,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日后的研究方向——中国古代白话小说,因为在他看来,“中文白话更能慰藉我的思乡之情”。 1937年,大战在即,雷威安随家人被迫搭上横穿西伯利亚的火车离开中国,回到故土法兰西。不久,纳粹之火在欧洲燃起,犹太人身份迫使他们一家再度踏上流亡之路,举家迁往马赛,后又逃到奥弗涅地区。为抵抗纳粹德国对法国的占领和维希政权的统治,雷威安和长兄雅克·莱维一同加入了游击队,不幸的是,雅克在抵抗运动中被捕,最后死于奥斯维辛集中营。战后,雷威安进入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研习中文和印地语,并且同时在索邦大学学习梵语。在校学习期间,他与来自挪威奥斯陆的学生、作家安妮-玛丽互生情愫,两人不久后便结为夫妻。毕业后,雷威安先后于1950年和1954年赴印度和斯里兰卡教授法语,后成为了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专员。1958年,受越南战事影响,雷威安任法国远东学院代理院长,主持将该学院总部从河内迁往巴黎的相关事宜。 在越南的短暂逗留为雷威安带来意外收获。当时,河内的不少书商都会售卖中国书籍,雷威安淘书时偶然发现了一种在巴黎学习中文时从未接触过的文学类型,即中国古代白话小说。被这一独特文学形式深深吸引,他决定将17世纪中国白话短篇小说作为博士论文选题。为获取更丰富的第一手资料,雷威安于1959年赴日本,在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图书馆的中国古籍馆藏中寻觅研究文本。1966年,他离开日本前往香港,仍然以法国远东学院研究员的身份继续深入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1969年,波尔多大学(如今的波尔多第三大学)聘请雷威安为中文系主任。1980年,他作为法国大学代表团成员访问南京大学,这是他阔别中国42年以来第一次回到故乡。1981年至1984年,他受邀前往巴黎第七大学担任东亚语系主任,后再次回到波尔多大学任教,并于1995年成为波尔多第三大学名誉教授。1992年,法国文化部授予雷威安“艺术与文学勋章”司令勋位。1998年,他荣获法国学术、教育界最高荣誉勋章——“学术界棕榈叶”高等骑士勋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