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人物印象 >

带着敬畏,赴一场“千年之约”——专访《国家宝藏》总导演于蕾和她的幕后团队

http://www.newdu.com 2018-01-04 北京青年报 newdu 参加讨论


    
    曾侯乙编钟
    
    于蕾
    
    《国家宝藏》录制现场
    
    
    
    国宝守护人刘涛
    
    国宝守护人雷佳音
    “今夜无眠。两年来,不知过了多少个无眠的夜,唯今晚心境不同。这感觉,像是与自己的理想,谈了一场虐心苦恋后,终于盼来了洞房花烛……”
    制片人兼总导演于蕾在片子火热播出后写下了上述文字。
    从《非常6+1》《咏乐汇》《回声嘹亮》《开门大吉》到四届春晚的总撰稿、总设计,亲历了多档大型电视栏目创作的于蕾已经是电视圈的“老人儿”,同行都说于蕾就是“品质保证”,所以其实这样的悸动和感慨本是应该很少有了,但这次她还是忍不住感性起来。
    “当你看见这些网络上的孩子们,不停地在感谢你,谢谢导演,谢谢给我们这个片子,不停地期盼,不停地说从来没觉得星期天这么值得向往,你就觉得过往的那些困难就都不在了,没有什么比这个事更值得。”于蕾说。
    两年蛰伏研发“前世今生”模式 于蕾:“除了最初的节目名字没变其他都改了”
    《国家宝藏》火了,收视率暴涨、十万加文章频出、全民讨论度极热、豆瓣评分超过9.2……作为央视2017年的重磅项目,《国家宝藏》历时两年研究开发,集结了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等九家博物馆(院)参与。各博物馆分别从馆藏里挑选出3件镇馆之宝,参与节目制作,27件文物,件件都是“国之重器”。
    27位明星化身“国宝守护人”,通过扮演历史人物的方式,还原文物的“前世传奇”。与文物有着深厚现实情缘的普通参与者,则在节目中讲述他们与国宝的“今生故事”。“前世+今生”的设定击中了观众的心,《国家宝藏》第一期播出后就得到了社会的巨大反响。讲解员张国立、梁家辉、王凯、李晨等明星守护人,“故宫人”梁金生,志愿者张甡等共同演绎文物故事。对每件藏品深入浅出的讲解,将每件藏品中蕴藏的巨大价值,以及匠人们的匠心精神展现给观众,可以说每件藏品都能让你热血沸腾,为中华民族的各类文化感到骄傲,网友的弹幕纷纷表示“头皮发麻”、“厉害了,我的国”!
    这样看似成熟的模式,实际上在两年前项目启动的时候,却还是白纸一张。尽管于蕾做节目这么多年一向不惜力,但其实并没有想过能够一路走到今天。两年前带着这个项目方案去英国学习时,她的团队除了清楚要做传统文化,并且以国家宝藏为载体传达之外,节目的具体表现形式一无所知。
    从一无所有到现象级文化节目,于蕾笑称“我们确实也比较自虐”。于蕾和她的团队是一群有情怀的人,在英国的时候一点没闲着,把包括大英博物馆的各种博物馆都看了个遍,可以说是能看的都看了。于蕾越发觉得——我们真的不比别人差,我们有那么悠久的文化、有那么多的博物馆,大家对博物馆没有兴趣仅仅是因为看起来沉闷,觉得跟自己没有关系,这未免太可惜了。
    于蕾感悟到,就是因为传播工作没有做好,其实应该开拓一块新的领域给大家。她想要改变大家对博物馆的固定想法和思维。“我们跟馆长们经过很长时间的磨合。在聊的时候,专业人士原来对事情的讲解是特别的学术且严谨的,好像是应该把表达方式变得接地气一点。”
    接地气?该怎么做?多年的节目制作经验告诉她“任何一个好节目,其实都是讲故事的”。选择一个好的角度去讲好它,传播效果就会大幅度增加。
    “我们想告诉大家每一件国宝就像一个走过了历史沧桑的活着的人。那么它们有诞生和流传过程中的前世的传奇,到今天也还在影响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在为它研究,为它守护,为它宣讲。这样就会让观众觉得,这是一个活生生的从古到今都有生命力的东西。它是活在我们身边的,到今天为止都还在发生着影响。”
    选文物不以价值为标准 最初博物馆提供的27件中有19件是青铜器
    “不是说一级文物就一定比二级文物好。”于蕾坦言,节目组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国宝的选择上,“每一件文物能够被挑选出来,都是因为它有着荡气回肠的前世传奇和今生故事,能够让所有的观众觉得它直到今天还对我们的民族发生着影响。它告诉我们,我们从哪里来,我们为什么以今天的方式存在,我们为什么有这样的民族性格。”在很早的时候,节目组就把九家博物馆都走了一圈儿,调研之后跟博物馆沟通,博物馆提供了一个备选名单。所有的东西都做了非常深入的研究,进行细致的史料整理。
    问题来了,节目组要挑选的文物,和博物馆最初的理解并不相同。于蕾想要挑选的是那些背后充满了人文精神和饱含中国人文情怀的文物。然而博物馆的想法自然是要把自家博物馆里最老、最有价值的物件儿呈出来。最开始,九个馆拿出的27件东西中,竟有19件都是青铜器,青铜器固然好,但同质化严重,并不能完全体现节目之精神,这就需要节目组进行协调了。19件肯定不能全部用,因为节目内容不能全部停留在先秦,而是要把中国上下五千年历朝历代的代表品类和集大成思想表达好。
    比如辽宁省博物馆入选的马镫,本来就不在初选的宝物里面。辽博还曾经给节目组打电话,说能不能不用马镫,因为马镫本身不是这样的,实际上只剩表面的铜片,因为木头不是很好保存,所以里面的木芯变得很抽巴。所以现在展出的马镫,外面的铜片是真的,里面的木芯是复制品,所以辽博觉得这个文物不是很好看。
    不过最后节目组还是用了这个“看起来不起眼”的马镫。“因为我们想告诉大家的就是文物的价值并不是它值多少钱或者是它多精美、是不是金的玉的。”于蕾说,《国家宝藏》挑选文物,最大的价值就是代表了我们民族某一个大历史的转折或者是文化最鼎盛的见证。
    双马镫恰恰证明了可能就是中国人发明的,而且这个东西通过草原丝绸之路传到了欧洲才可能创造了欧洲的骑士时代。这个是我们老百姓想象不到的创造,于蕾说,最大的价值在于此,那也是节目组想表达的。
    让文物一直活着“前世故事”是根据史料的合理想象
    在“前世传奇”部分,李晨化身宋徽宗,在他对王希孟的支持和维护下,《千里江山图》卷才得以最终问世;王凯化身乾隆隔空对话王羲之、黄公望和雍正,他在名人字画上疯狂盖章题词的喜好被疯狂吐槽,“奢华审美”和“迷之自信”的性格让网友纷纷表示“笑岔气”。梁家辉讲述的石鼓的部分则感人至深,令观众泪目。
    “前世今生”这个环节最初是希望使节目更有可看性、更接地气,核心是想让国宝活起来,其实最初就是希望把国宝作为一个拟人化的处理。“我们每一件国宝都是有性格的。”于蕾表示,所有的故事都是基于史料合理虚构的,“这个历史本身也是一种猜想,我们所有的历史是基于大量史料的猜想,我们写在台本上的东西是99%的人认同的猜想,如果我们挖掘出来一个新的文物可能就会推翻某种猜想,这是一个历史观的问题。”
    比如说猜想《千里江山图》卷,我们就是合理猜想出了一个我们版本的故事,让大家知道这幅图是怎么来的。今生部分其实是想让大家知道这个文物一直活到今天还有很多人在守护着它,还有很多人在延续它的生命。
    于蕾感叹,人在历史里很渺小,但是为了创造历史,人可以变得很伟大。
    这些国宝在小剧场的演绎下仿佛有了生命,人们知道了每一件文物的诞生故事。这个环节也成了观众津津乐道的一部分,甚至还有一部分观众会“抠细节”,认为小剧场演绎中有的细节没有遵照史实的“小错误”。
    对于这些微词,于蕾说,就像是很多人先看了《三国演义》才去看的《三国志》,就是这个道理。她一直认为,大家要有一个更开放的心态看这件事情,最大的价值还是引起更多的人来喜欢、关注我们的文化。为了能够尽量遵照史实,节目组专门有一个服化道的专家群,随时跟专家沟通。
    90后导演组的“极速进化”:与其说我们成就了节目,不如说文物感染了我们
    毕波是个地道的90后,采访这天,他穿了一件绣着皇家龙图腾图案的T恤,不仅如此,他还自爆现在已经把自己的电脑桌面改成了《千里江山图》卷。用他的话来说,这幅画就是“每一处角落里面都塞满了画师满满的心意,这幅画已经没有办法附加了”,言语中充满了尊敬和赞叹。
    他就是《国家宝藏》第一期,也就是让这档节目大火那期的编导。
    毕波之前对于故宫的印象跟其他大部分90后没什么不同——旅游景点+文物小白。就像人们来北京一定要到天安门和故宫转转是一个道理,毕波上大学之前也来过几次北京,也就看了那么几次故宫,心里一直觉得故宫就是个景点。后来情况好一点,上大学的时候学习广播编导的他也会经常去故宫拍点照。不过,真正开始做这个节目之后去故宫,毕波才会真正感受到,原来故宫是一个博物院,去一次走马观花根本不够。他仔细听着专家的陈述,一寸一寸地认真拍摄着这幅稀世名画,内心的那股激动升腾起来,他被《千里江山图》卷折服,也感动于中华文化的多样与深厚。于蕾觉得,节目组里的90后的转变就恰恰代表了《国家宝藏》对中国新一代年轻人的改变和震撼,她还笑说要让毕波谈一谈“是怎么被洗礼的”。90后对这部片子的喜爱,是最让节目组感到欣慰和感动的了。
    另一个90后任唯彤主要负责接洽博物馆,在接触博物馆馆长及工作人员的过程中,她也深深感受到了这个行当的人的工匠精神。她坦言,如果没有博物馆馆长的一次次配合、包容,他们这个天马行空的拍摄计划是根本不可能成型的。为了最终的呈现效果,一分钟的片子拍三天也是有可能的,博物馆的工作时间平常是从早上9点到晚上4点半,但是为了配合《国家宝藏》摄制组,博物馆早上7点就得给他们开门,毫无怨言。有一个博物馆馆长尽管刚刚做完手术也一直在配合,就连博物馆的保安大哥、保洁阿姨都在全力地帮助我们,也注意保护着被拍摄的文物。她打心眼儿里感谢这些博物馆馆长和工作人员。
    “野心”:节目变成第一个版权输出案例“成功”:就是让你能够重新走进博物馆
    于蕾和她的《国家宝藏》节目组其实有一个“野心”,就是希望能够变成未来第一个版权输出的范例。于蕾深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节目引进的市场里面一直是买国外的模式,这次她的团队可以自信地说,《国家宝藏》就是一档从内容到形态都彻底创新的自主知识产权节目。
    《国家宝藏》的特别意义到底在哪儿?于蕾是这么回答的:“我觉得它最特别的意义在于它真的是一个从无到有,完全由我们自己创造的节目,它完全是我们央视的自主版权。从动议到整个的模式形成到最后的形态亮相,完全是我们来创造的。我们这个节目是带有中国气象的真正意义上的一个创新。我觉得这是一个莫大的肯定,其实也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吧。”
    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节目部主任吕逸涛,有着国家一级导演、《国家宝藏》总制片人、《朗读者》监制等多重身份,2017年他带领综艺频道数个团队开启“国家舞台”战略,不断致力于文化节目创新的转型之路。《国家宝藏》就是一个成功的结晶。他觉得,自己做总制片人的《国家宝藏》就是将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新意的表达。“综艺频道精益求精的电视匠人们借助‘国家舞台’的平台优势,凭借多年以来团队磨合练就的一流实力,致力于开掘节目深厚的人文意蕴和文化品格,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的语言,创造一种全新的表达,用时尚现代的方式激活深沉古老的历史,实现文化类节目从抽象感受到具象表达的转化。”他用了这样一段话总结《国家宝藏》的成功。
    两年前,于蕾在英国考察博物馆的时候就发觉,为什么人家的博物馆离我们的生活那么近,大家能够去谈恋爱、去上课,而我们却好像离这个事情很远。后来她跟文化界的一些专家聊的时候大家也都有同样的感受。“首博你去过吗?国博你去过吗?也许去过,但是大部分人还是觉得去过就可以了,就是普通观众的概念,所以说我们等于有一点开蒙的意识。”于蕾认为《国家宝藏》在这个意义上同样是成功的。
    在长时间的创作过程中,于蕾和她的团队觉得震撼、感动、骄傲,他们希望把这些东西传达出去。于蕾说:“我觉得这个节目,社会价值比其他的都更重要。就是希望能够激活博物馆的资源,能够让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 那就是成功了。”
    节目到目前为止播出4期了,节目组前期的拍摄还没有全部完成,后期制作也在有序进行。于蕾和她的团队这几个月过得并不轻松,一天睡两三个小时是经常事儿,还要应付媒体的各种采访。不过他们却一直认为,做出了《国家宝藏》是职业生涯到现在为止最有成就感的事儿,所以一句怨言也不会有。第一季播完后,他们也要开始筹备第二季。
    他们带着敬畏和诚意,奉上国宝的“前世今生”,只为你一眼千年,和国宝来一次跨越年轮的相会。(文/ 雷若彤 图/小琪)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