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羊绒毡衣 秦娜儿·努尔兰(参展人): 哈萨克人从摇篮到坟墓都离不开毡子。我是在奶奶做的花毡上迈出人生第一步的。奶奶去世的时候,为了纪念她,我做了这件衣服。这是一件可以穿一辈子的、能承载得起一段记忆的衣服。如果奶奶在世,看到这件衣服也会赞叹吧! 奶奶的布依族衣服 韦祥龙(参展人): 几十年来,种棉花、纺纱、织布、染布,都是奶奶的日常劳动之一,爸爸小时候也是穿着手制衣服长大的。后来,花花绿绿的的确良、灯草绒涌入布依族山乡,人们除了在年节穿民族服饰外,渐渐地接受了城市的穿衣风潮。 摩梭传统手工百褶裙 阿七独支玛(参展人): 妈妈把许多古老的摩梭图案编进裙布里,并在裙布下方织一条不接头的红线,代表生命的轮回,这是摩梭人的一种人生观。摩梭女性穿的裙子是百褶裙,妈妈编织好图案及棉布衣后,还要再一个一个地缝上褶线,虽然很花工夫,但制作衣服的时候,是我见过的妈妈最开心的时候。 满族传统式样大襟小棉袄 佟塔塔(参展人): 2012年,94岁高龄的奶奶亲手为我腹中的婴儿缝制了这件衣服。红布做面儿,颜色鲜亮喜庆;纯棉布做里儿,软软的不怕磨了孩子的皮肤;自家的棉花匀匀地絮了一层,暖暖和和;大襟儿把肚子盖了两层,不怕凉了小肚子;纽襻儿是系带的,怕扣子硌了孩子。 衣裳——从我们降生之时起就时刻陪伴我们的亲密物件,人世间,真正懂它的,又有几人? 《弟子规》言:“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秉承着这份质朴的初心,躬耕劳作、婚丧嫁娶,祖祖辈辈、世世代代。 手工织布、手工缝制的衣裳,曾经陪伴人类走过了数千年的漫长时光。直到18世纪中叶,珍妮纺纱机的问世预示着工业时代的来临。上世纪80年代以后,来自西方的服装产业大潮来势汹汹地冲击着中国的每一个城市和乡村,国人们纷纷脱下穿了千百年的传统衣裳,换上衬衫和西装、T恤和牛仔裤,无论长幼、无论男女、无论民族、无论城乡。 我们是时候回过头,看看身后的百年光阴里,中国人的服装面貌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什么样的衣装最能代表中国?什么样的衣裳最能让我们无愧于祖先的嘱托? 汉服、唐装、旗袍、中山装、苗绣、壮锦……可能都是,也可能都不是。重要的是,那一件件形态各异的手作衣裳背后那个穿针引线的人和她亲手缝制衣裳的心。 手作衣裳是感情记忆的载体。千针万线,给予我们日常的温暖;一丝一缕,饱含着深情厚谊。手作衣裳正在悄无声息地退出人们的记忆,衷情于手作衣裳的人大多已年近古稀,他们的心愿是带着这些饱含回忆和情感的衣裳一起安详地离开这个世界。再过若干年,我们也许再也找不到这些祖辈流传下来的手作衣裳了。 有感于此,北京无用生活空间举办了“寻衣问道——找寻最有故事的手作衣裳”展览。展览展出了50多件手工制作的衣裳,并讲述了衣服背后的故事。这些手工制作的衣裳背后,隐藏着一个家族兴衰传承的记忆史、中国人的情感史……这根细若游丝的纽带,一端连接着我们的祖先故人,一端握在我们手中。 目前,该展览在北京无用生活空间展出。展览将持续至4月15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