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文化自信:当代文艺工作的底气与灵魂

http://www.newdu.com 2018-01-02 《学术前沿》 丁国旗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文化自信为文艺工作注入了底气和灵魂,弘扬传统文化、彰显时代精神已成为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共识。近些年来,一些综艺节目和影视作品掀起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潮,而在革命和建设时期涌现出来的英雄事迹和英雄人物也正在以艺术的形式得以再现。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对中华文化充满自信,对民族精神充满崇敬。文化自信正在推进文艺的繁荣与发展。
    关 键 词:文化自信/传统文化/时代精神/艺术再现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的理论突破研究”,项目批准号为:15AZW002,以及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工程专题项目“传统文化是当代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源泉”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丁国旗,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丁国旗,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研究室主任,创新工程首席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文学基础理论研究。主要著作有《新编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参著)、《中国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发展史》(参著)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弘扬传统文化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出系统阐述,尤其是《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放在一起而成为“四个自信”,引发了国内学术界和文艺界探讨研究的热潮。可以说,文化自信为文艺工作注入了底气和灵魂,弘扬传统文化、彰显时代精神已成为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共识,他们正通过自身的文艺创作,以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吹响振奋民族精神的时代号角,以新的气象揭开了中华民族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的新篇章。
    不忘初心,用文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近些年来,用文艺作品弘扬民族精神已成为广大文艺工作者追求的目标。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在广大文艺工作者辛勤努力下,我国文艺界出现新气象、新面貌,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民间文艺、文艺评论、群众文艺、艺术教育等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为人民提供了丰富精神食粮,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魅力。”①当然,好的作品只有通过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才能为群众所喜欢,才能真正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弘扬。由于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每天获得信息的渠道多、信息量大,因此,如何以既好看又有趣的艺术形式吸引群众的关注,就成为文艺创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由于对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欣赏受到一些条件的限制。从现有的传播途径来看,除文学作品外,宣传与弘扬传统文化比较快捷方便的方式还有电视、电影作品和互联网。因此,这里就主要从电视节目设置与电影作品创作方面对此作一粗浅的分析。
    人文精神的坚守是主流媒体的责任和义务,时下文化类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荧屏的“国学热”在传承中国文化,弘扬中国精神方面发生了重要的作用,一些综艺节目掀起了弘扬中华文化的高潮,在社会上激起了热烈的反响。诸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2013年8月2日于央视一套与央视十套播出)、《中国成语大会》(2014年4月18日于央视十套播出)、《中华好诗词》(2013年10月19日于河北卫视播出)、《中国谜语大会》(2014年2月11日于央视一套播出)、《中国诗词大会》(2016年2月12日于央视十套播出)、《中国民歌大会》(2016年10月2日起于央视一套播出)等中国传统文化真人竞技类节目,通过比赛的形式,在观赏性和趣味性的基础上,增加节目的文化含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些节目都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形式——汉字、成语、诗词、谜语、民歌等,通过现代化的传播方式从不同角度讲述这些文化背后的历史蕴涵及精神诉求。例如《中国诗词大会》在舞美视觉包装上做了不少文章,运用舞美、动画、音乐等视听技术手段,对演播室进行360度意境营造,让诗词在演播室中具象地灵动起来。每期大会基本都以古诗词朗诵开场,在声光舞美的配合下,别有一番韵味;赛制中的“战船”“射箭”则借鉴了草船借箭的典故,充满了历史文化气息;舞台设计以及后期花字配以卷轴等元素,为整场大会增添了许多美感;邀请国内相关学者作为嘉宾,在遇到诗词中的难点或者典故时,专家便会“说文解字”,或巧妙地把题目引申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或深刻解读诗人创作的社会文化背景。总之,《中国诗词大会》以多媒体手段,将原本有些生冷的内容,通过丰富多元化的方式“热”呈现,生动再现诗词背后的故事,挖掘其深处的精神内涵,引导观众真正感悟中华诗词的精髓、中华文化的魅力。②此类竞技性文化节目通过比赛形式,带领参赛队员和屏幕前的观众走进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很好的传播效果。
    除中央电视台举办的节目外,许多地方台也在这方面做出了贡献。浙江卫视举办的《中华好故事》(2014年首播)跨越时空,以文化回溯的形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从容穿梭,以电视荧屏为媒介,构建着“古”与“今”的新型文化衔接关系。故事被分为不同的篇章讲述,从宏观的“爱国励志”“道德礼仪”过渡到“民俗亲情”,由关注家国天下走向关照自身,从细小的文化切口体现出人文之美。北京卫视推出的《传承者》(2015年首播)则为近年来在社会上已渐受冷落的中华文艺遗产传承者保留了一席之地,通过一批身怀绝技的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演示与表演,弘扬与凸显了传统文艺,为推动濒临绝失的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承传做出了努力。
    除电视综艺节目外,近年来出现的一些电影作品,也有意在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方面作出探索。如微电影《二十四孝》系列根据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二十四孝》改编还原,将历代二十四个孝子的故事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以真实性还原再现,呼唤孝德的回归,以古代先贤的孝道故事引发人们对当下人文伦理的深刻反思。《二十四孝》系列的开拍既是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倡导国学精髓作出的贡献,也是源于一种责任,为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为下一代的教育伟业留下了可以圈点的经验。电影《百鸟朝凤》从表层看讲的是学吹唢呐的故事,但从深层看,歌颂了民间艺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坚守。这部充满浓郁地域色彩的作品,将我们的思考带向了对诸如唢呐这样具有中华传统艺术特色的民间艺术存亡的命运上。当全球化已经毫不留情地将任何一个偏远的山村都裹挟在它的世界之内,当代表着最为时髦的西洋乐器与西洋音乐以其有力的节奏和震撼的音符吸引着当代年轻人的时候,我们自己的本土音乐文化究竟该如何自处?《百鸟朝凤》在此无疑向人们提出了一个值得重视的严峻课题。还有动画电影《大鱼海棠》,该故事脱胎于《庄子·逍遥游》,角色名称、想象构思都取材于这部名作,同时还融合了《山海经》《搜神记》等古代神话以及“女娲补天”等上古神话的传统元素,是中国古典文化精髓的一次融合展现。《大圣归来》作为“现象级”国产动画,其票房口碑双赢的背后也缘于作品对古典名著《西游记》的有效改编,以及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修身”“济世”的价值观念。而借助好莱坞的资本、技术和班底打造出的《长城》这部电影,是用商业电影载体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自信的作品。正如导演张艺谋在接受采访时所说:“这不是一个谁拯救谁的好莱坞英雄主义故事,而是一个讲述中国传统价值观里的牺牲精神、家国情怀的中国故事。”③
    上述影视作品中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弘扬,显出中国人近些年来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和对西方文化的反思,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传统文化对于当代中国精神的凝聚与培育作用。习近平总书记说:“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④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经历了一个长期向西方学习的阶段,我们不仅引进他们的技术而且引进了他们的文化,时至今日,中国的文化变迁与生活方式几乎与西方同步,而与此相对应的是,我们对自身的文化传统、精神价值却弃之如敝履,我们自己的精神家园建设并没有随着物质的丰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同时建立。“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⑤因此在今天让传统文化和中华精神深入人心,深入生活,就是顺应时代发展,顺应历史潮流,就是我们文化自信的表现和反映。不仅在影视作品当中,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在人们的生活当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看到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作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弘扬传统文化,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近年来,“国学热”“传统文化热”也推动了文化传统仪式活动的重现与兴起,一些传统礼仪活动得以复兴。如“祭孔活动”“成人礼”的出现,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以及民俗文化在长时间受到冷遇之后,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国务院还将端午节和中秋节定为国家法定假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重视佳节习俗,赛龙舟、包粽子、插艾叶、纪念屈原等民俗活动也逐渐兴起。这些活动不仅让人们感受到了节日的欢乐气氛,同时也把纪念屈原、弘扬爱国主义以及挖掘古老民俗文化的魅力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古老的传统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