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习近平文艺思想的人民性研究(3)

http://www.newdu.com 2018-01-02 范玉刚 《文学评论》 参加讨论

    三 人民是文艺的“剧中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文艺的系列讲话中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15)。文艺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展现与外化,具体的鲜活的人是文艺的出发点、枢纽点和归宿点,文艺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是塑造“丰富的人”“完整的人”的重要途径。人民不仅创造了文艺,还是文艺的“剧中人”。
    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16)。能否创作出优秀的文艺作品,关键在于是否使创作扎根人民,从人民的生活中汲取力量。伟大的作品无不体现着人民的情怀,彰显人民性。创作出人民的文艺,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就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艺术家只有眼睛向下,对多彩的现实生活有丰富的积累、深切的体验,领悟生活的本质、吃透生活的底蕴,才能创造出深刻的情节和动人的形象,其作品才能激荡人心。文艺创作必须要有坚实的根基,有根才能立得住、站得久,作家要把根扎在人民的生活中。如果一个作家的精神状态、心理意识、思想感情,一时一刻也没有离开人民的基本利益诉求,在创作中自始至终坚持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的理想,而非追名逐利、以趋利避害之心态选择写什么怎么写,就一定是一个有人民性、有良心的作家。
    作家的根不在舞台上,而在民众中,“作家离地面越近,离泥土越近,离百姓越近,他的创作就越容易找到力量的源泉。世间万象,纷繁驳杂,尤其是我们身处的时代,丰富性、复杂性超越既往,作家怎么选择,目光投向哪里,志趣寄托在哪里,很大程度上也就决定了作家的品位和作品的质地”(17)。只有把心沉在人民中、沉在文学里,创作接地气,作品才能是独特的,才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当代文学史上某些文艺精品之所以能够产生社会影响,其中的关键是作家从人民生活出发,真诚地描写了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和憧憬,这种满怀真诚的态度使他们与生活保持高度“同步性”,与时代共甘苦,从而触及时代的痛点。柳青之所以能够创作出当代文学史的经典《创业史》,与其扎根人民,把自己变成一个农民、一个农村基层干部、一个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作家,而不是一个搜寻写作材料的人、一个旁观者、局外人密切相关。他是去写土地和人民的,这种真诚让他把自己变成了土地和人民的儿子,成了他所描写的群体中的一员,打通了写他人与写自己的界限,把生活的感受与激情、欣喜与困惑、烦恼与欢乐等,内在地化合为感觉的放达、情感的表现,使《创业史》成为人民的文学,充盈着对土地和人民的深厚情感。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之所以成功并广受赞誉,与其“人民是我们的母亲,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这一创作理念不无关联。可以说,一切优秀作品无不体现了扎根人民的创作经验。在艺术史上留名的徐悲鸿的《愚公移山》、蒋兆和的《流民图》、刘文西的《黄河纤夫》,以及阎肃的《红梅赞》《敢问路在何方》等,都是深深扎根人民生活的艺术结晶。人民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这已成为文艺发展的一条规律。文艺只有植根现实生活、紧随时代潮流,才能做到繁荣发展;当代艺术只有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才能充满活力。艺术家在创作中,不能以自己的个人感受代替人民的感受,而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从中发现美和创造美,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笔端,用文艺讴歌不断奋斗的人生,刻画最美的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
    人民是蕴含文艺原料的矿藏,人民生活是一切文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文学,伟大的作品都有着强烈的时代性,只能产生在其所处的时代,它们反映时代的现实,抓住了时代的问题,而问题源自人民的生活。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人民生活是文艺唯一的源泉,而非源泉之一。习总书记更是强调“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18)。就艺术美的生成而言,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审美活动最重要的对象。美作为对象在人民的生活中,在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史诗是人民创造的,不论多么宏大的创作,多么高的立意追求,都必须从最真实的生活出发,从平凡中发现伟大,从质朴中发现崇高,从而深刻提炼生活、生动表达生活、全景展现生活。”(19)正是人民对艺术和美的追求与审美境界的提高,促使中国当代文艺创造出无数审美形象。社会主义文艺的人民性追求,使文艺创作与人民的生活紧密结合,文艺道路越走越宽,艺术表现方式愈加多样化,艺术风格和创作流派更加自由发展,文艺创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不断激发,在满足日益增长的审美需要中增强了人民的文化自信,文艺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中越来越发挥强有力的引导作用。当前,虽然时代为作家、艺术家提供了丰沛的营养和鲜活的体验,但与之相匹配的文艺精品、文艺大师和文艺大家不多。究其根本,在于是否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思想观念上是否把人民当作文艺的“剧中人”,坚信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坚持人民是文艺的源头,不是照抄照搬人民的日常生活,从生活到文艺的中间过程,凝聚着文艺家的智慧和才思,体现着文艺的规律和奥妙,遵循着生活的逻辑和艺术的真实,时时刻刻考验着文艺家的艺术表达能力和哲思境界的追求。在根本上,伟大的作品一定是基于人民性对个体、民族、国家命运的最深刻把握。艺术创作的个性化追求与人民生活的厚重水乳交融、相互依托,人民是当代艺术的繁荣之基。
    文艺只有扎根人民,用博大的胸怀拥抱时代、用深邃的目光观察现实、用真诚的感情体验生活、用艺术的灵感捕捉人间之美,才能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创作出伟大的精品。习总书记指出:“对文艺来讲,思想和价值观念是灵魂,一切表现形式都是表达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载体。离开了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再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也是苍白无力的。文艺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以反映时代精神为神圣使命。”(20)以文艺反映人民的心声,是社会主义文艺的使命担当和艺术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根本上是书写和记录亿万人民实践的文艺。艺术离不开人民,真正的文艺精品、艺术经典之作,无不与时代和人民息息相关,象牙塔里出不了文艺精品。只有真正扎根人民生活,文艺才能真正生动活泼起来,回顾文艺史上那些彪炳千秋的文艺经典,无不闪耀着人民性的光辉,传达着人民的情感,在根本上反映着人民的心声。因此,习总书记希望文艺家心里装着人民,用积极的文艺歌颂人民,把人民作为文艺的主人公,勇于创新创造,用精湛的艺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彰显社会主义文艺的人民本位。他明确反对那种“以为人民不懂得文艺,以为大众是‘下里巴人’,以为面向群众创作不上档次”的观点(21)。在平凡的时代,艺术家要写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意气风发的精神状态,以及为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的努力。只有融入人民火热的生活,艺术才会自觉地表达和反映人民的情感和意志、愿望和呼声,在精品创作中生长出创造性的力量和文化自信的根基,在价值引导中肩负起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使命。
    “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要求,离开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文艺发展就失去了价值准则。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当代文艺实践,创新性地丰富了“人民”的内涵,把“人民”高高举起,这是对“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的积极践行,是对我们党长期坚持文艺“二为”方针的提炼升华,是对以人民为本位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新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