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文学理论需要创造性与制高点——我读《从文本到叙事》

http://www.newdu.com 2017-12-21 作家岳南新浪博客 岳南 参加讨论


    
    王彬先生的《从文本到叙事》,近日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这是一件令人既惊又喜的事情。
    惊的是王先生以十六年的时间完成了这部专著。十六年是个什么时间概念呢,是唐代的玄奘,也就是《西游记》中的唐三奘去西天取经,来往西天与东土的时间。王先生以十六年之功完成《从文本到叙事》,其中的寂寞与艰辛可想而知,这一种为学术命脉延续而勇往直前的献身精神,不能不令人为之惊异、敬佩!
    那么,喜的是什么呢?
    首先,这部理论著作填补了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坛和学术界关于文本与叙事学的空白,或者说,如果以前有那么一点点细流的话,这本著作的问世,则是导其源,承其流,扬其波,激其浪,终成浑然浩荡 倾泄奔流,蔚为壮观之势。可以说,王先生这个成果,在文本与叙事学研究领域,就其深度、广度、高度,就科学性的分析与研究而言,都是深刻而精当的。
    就我的观察,作者不只在文本与叙事研究上下了大功、苦功,更为关键的一点是,这个研究是在继承本土先贤根脉的基础上而融通西学,站在中西学术的碰撞、交汇点上创建了本土话语体系中,揭示了“解构的叙述者”、“亚自由直接话语”等新概念,以及中国本土传统文化中的“元”、“场”等,带有一点神秘主义的意旨,比如“动力元”、“场的作家与作家的场”、“意象新生”等等,这些名词,明显含有黄老、道家学派的文化隐喻和意象。王先生认为,“场”是自然与人文两个地理空间,既可以虚拟,也可以是真实的。但无论是虚还是实,均可引领读者进入艺术的真实之“场”。这个“场”,不仅可以提供往昔的社会与时代,历史与现实对比的陈列柜,且是可以凭吊、追思、感触与研究,是一种可以触摸的文化载体。——这就是叙事学的作用与魅力所在的一个组成部分。
    其次,我觉得难能可贵的是,王先生在著作中引用了大量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现当代文学作品和外国经典小说,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为上述理论搭建了若干根坚挺的理论支持。我从这部书的页后注释中粗略概算了一下,作者大约引述了四五百部中外小说,包括中国古老的话本以及《论语》等国学经典,作为《文本与叙事》的理论依据,既充分又精确,作者甚至在同一个逻辑验证中,把中国清代的《红楼梦》与美国作家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并而用之,达到了不偏不倚,自古至今,由中及外,相互验证,气 息相通的效果,从而使作者建构的文本与叙事理论的大厦环环相扣,内涵与外延得到了合理的布局与诠释,显示出独特的历史穿透力与文学理论的魅力。
    还需要提及的一点是,王先生对叙述者特别看重,他在书中特别强调:“叙述者是小说,也是叙事学中的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有的小说不只有叙述者,其背后,还有第二叙述者,如果叙述者与第二叙述者的取向不一致,便会造成叙事歧义而形成不可靠叙述。”对此,作者在这本著作的首章中就旗帜鲜明的指出: “有关叙述者的研究自然是叙事学的核心问题”,使之在“山有小孔,佛仿若有光”的峡谷迷茫中,一下豁然开朗,为研究者和小说家们指出了前进的方面,开辟了一条光明的道路。
    文学理论需要创造性和制高点,当下文学批评往往越过叙事分析,直接谈论文化内涵与意识形态,从而忽略了有关叙事的微妙分析,缺乏严谨的学术态度。因此,王先生的这部《从文本到叙事》对当下中国文坛,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文学批评都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一点要谈的是,王先生在著作中较多地引用了《红梦楼》,引用本意是在历史的经验中寻求依据,却带来了另一个效应,反过来在某种角度和层面,又把红学的研究带到一个新的领域。以文本与叙事来解读诠释《红楼梦》,这是自清末民国到现在,如蔡元培、胡适等红学大师不曾尝试的手法,如今被王先生用之于实践,可谓另辟溪径,独具匠心,为红学研究开辟了一条斩新的道路。
    总括而言,《从文本到叙事》彰显了作者开阔的学术视野和严谨的治学姿态,其对文学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的启迪是不应忽略的。
    《从文本到叙事》的出版,意义既大且深,必将对作家创作以新的启迪,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