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家论 >

张爱玲的“显”与“隐”

http://www.newdu.com 2017-12-12 苏州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 佚名 参加讨论

    没有哪个作家的写作,是不求腾达的。张氏亦如此,或许更甚,她的名言:出名要趁早,至今仍回响在一切文学青年耳畔。一个作家的“显”,除了自身的才气外,也需要机缘。沦陷中的上海滩的冷寂、文艺的抚慰作用、前辈的提携、她的女性身份、贵族后裔的身世……这一切给她提供了合适的破土而出的养分。细查每篇文后附的写作日期,便可知,一个小女人的爆得大名,几乎就在23到24岁之间(1943-1944年),短短两年,忽地昙花一放,香艳了大半个沦陷中的上海滩。由于过分妖冶,因而形同罂粟。到1945年她的《倾城之恋》改编成话剧在上海火爆起来时止,张爱玲短暂的创作辉煌即告结束。以后零星的作品,纯为糊口而作。
    我们现在所悼念、倾心而“迷”的,就是当时那个20出头的小女人,才华横溢,贵族出身,童年不幸,婚姻挫折。因为她的年龄与她作品苍凉压抑、冷漠孤傲的成熟程度太不相称,因而我们也被惊诧的子弹所击中,迷她不顾一切。自古文章憎命达。她这样的来由,是符合人们对于“才女”的期待与想象的。设若她是个中年妇人,满身烟火气,幸福得胖胖乎乎,人们对她的评价便要有微词,或觉得她太大众化或是才分不够,因而也就没有那份兴致去着迷。至少,兴致要减少一半。张氏也俗,却俗得浓艳;也烟火气,却烟火气一跃而成撒小娇,由着她20出头的小女人性子,将被窝、零食、姑姑、女友、窗前风景、有轨电车、邻家妇人等等一概入诗。没人说她创作资源匮乏,相反却得赞许。不能不说她占了“年轻女人”的大便宜。
    旧上海夜空的一枚流星,缘何又重新璀璨?半个世纪之后,机缘如一只小鸟,又翩翩眷顾于她。海内外朋友间的吹捧唱和;张文的“地域性”和“俗文化”特征,与当下的海派文化热、大众文化热、女性潮的勾连……天降大任于斯人,文学史的重新书写“重新发现”,很无辜却有幸地要由沉寂和被隐匿多年的作家张爱玲来担当。至此,她在史书上的地位,仿佛就可以被抬升到怎样的程度都不为过了。与她同时代的那些才女作家如冯沅君、谢冰心、白薇、丁玲、谢冰莹、庐隐、凌淑华、萧红、苏青们,显然也就不在话下了。
    如果说当年的“隐匿”是历史的需要,今天的“挖掘”同样也是历史的需要。所谓的“重新发现”当中,也许还不能排除某些人的个人目的,比方说批评家要发言;书商要赚钱;读者要小资;男人要女性……等等等等。当然,对张氏本人而言,“显”一直是目的,是追求;后来的“隐”,是无奈,迫不得已而为之。而史家一直对她的隐匿不表,却是完全出于故意。如今的“重新发现”,也依旧是别人的事情。面对着身后的洛阳纸贵、拥趸四起,那个早早就窥破人生冷暖、孤傲至极的张爱玲,也许会九泉之下发出一声固有的冷笑,淡淡说声一切根本与己无关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