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家论 >

我爱张爱玲

http://www.newdu.com 2017-12-12 苏州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 佚名 参加讨论

    文章作者:chilly  一个无所事事的天气,带点南方冬天的暧昧和潮湿,凝结不动的风里稳稳传送过来车辆粗重的喘气和左边邻家HI-FI的“I----I ----I‘LL ALWAYS ---LOVE YOU -----YOU”,然而也盖不住对面楼盘旷日持久的打桩声。这就是适合看张爱铃的时候了。却怎么也找不到了,才想起是某天下决心不再在她身上消磨时间而将其束之高阁。也罢,就来说说张爱铃吧。
  
  读书,是要讲缘分的。在某个时候,不知怎么就有一本书到了手中,于是或者豁然开朗,或者跌入旋涡。比如张潮,比如罗曼.罗兰,比如昆德拉,比如张爱铃。第一次读她,是在《台港文学选刊》上,在张晓风、朱天心、聂华苓们中发现了她,似乎是《金锁记》,顿时惊为天人,把我对女作家们的容忍态度一扫而空。居然还有这样凄清的华丽,这样老辣的天真。后来看到她答迅雨(傅雷)的文章,忍不住的要微笑,其实他们是完全不同的类型,傅雷是明朗积极,听惯classical音乐的人也许都这样,认为崇高、洁净和忍耐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是没有肉体只有翅膀的天使,而张爱铃的脸上总有抹疲倦、玩世的微笑,而她的背景,她的天才让我对她的怀疑深信不疑。
  
  只要城市还存在,中文还存在,总会有人抄袭张爱铃的。我读大学时编一份校报,有个女孩写来她刚步出广州火车站时的感受,赫然竟是:“头上围列着的巨型广告牌,红的,橘红的,粉红的,一条条,一抹抹刺激性的犯冲的色素,在这夸张的城里,就是栽个跟头,只怕也比别处痛些”。确切倒也确切了,只是90年代的人硬把自己想成破落户小姐白流苏,硬把广州想成30年代的香港,多少有些过时的自怜。
  
  然而那时张爱铃还没有今天这样的被炒作,对那个女孩也就感到了些亲切。至于后来,各种杂志和报纸的副刊上终于充斥满了“阳光和白菜的快乐”的小女人舒服或不舒服的呻吟和“然而……,也……”的作状的迟疑和叹息,如果说亦舒还得了些她讥诮的神韵,后来的张欣和黄爱东西们已经让我退避三舍了。我已经害怕看到张爱铃、鲁迅、柏杨、钱钟书式的口吻,害怕看到一些自以为有见解、有品味的人不依靠几十年前的框子就无法思考和感觉。也许不应该对副刊作者和流行小说作家们要求过高,但从张爱铃到周瘦鹃,从老舍到施蛰存当时也就是些杂志、副刊上的作者。
  
  已经很久没有看小说了,老三届那班人讲完了自己的故事,现在再要讲时代的故事就现出一副吃力象和偏激,苏童和叶兆言看多了也让人沤得慌,上海据说出了班70年代生的作家群,看了几篇,是酒吧里泡出的“见光死”类型,只配在酒气和烟雾中胡言乱语,自说自话。当然,我也知道,就算是垃圾堆也肯定能刨出宝,但我毕竟不是专业拣垃圾的——也就是评论家了,还好我不是。
  
  再看看张爱铃的小说,那意象的深邃和微妙真的让我感到绝望。前两天在《读书》上看到篇说诗人的没落的文章,只记得一句话:诗人的没落就是一个民族的想象力枯竭的标志。现在我们的诗人或死了,或出国了,或出国而且死了,没死的也大多改行做广告文案了。我当然不承认我的心灵面临枯竭的危险,但那已经要靠其他的一些养分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