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要求,并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的繁荣兴盛,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和强大推动力量。而文化的繁荣兴盛,离不开文化的自信。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站起来”,不仅仅是政治上的“站起来”,而且是文化上的“站起来”;而真正的“站起来”又体现在文化的繁荣兴盛上。 文学艺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繁荣兴盛的文学艺术,离不开自信、离不开创新。文学艺术的自信,归根到底要体现在文学艺术的创新上。创新在文化自信的建设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真正的创新也是自信的创新。自信的创新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立足于本土的创新。创新需要大胆的学习借鉴,但借鉴不等于照搬,而是应当有所选择、做到有机融合,这样才能取得较好成效。但在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的时候,却很容易出现照搬的情况。照搬不是创新。照搬的东西如果没有很好的消化吸收,就很难契合我们民族的精神文化特点、文化需求、文化旨趣。一些着意模仿西方的文学艺术,叫好却不叫座,其症结就在此。所有的创新都应立足于民族文化这个根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是创新创造的不二法门。只有从民族文化的沃土中开出的花朵才是接地气的灿烂之花。文化和文学艺术的发展,某种意义上讲不同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瞄准世界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加以追赶,而文学艺术的发展一方面需要以他人的文学艺术作为参照,对他人的文学艺术加以学习借鉴,一方面却也应当走自己的路,实现独立的、全新的发展。这样的创新、发展才是自信的创新、发展。 二是不脱离社会人生的创新。有的文学家艺术家和评论家强调文学艺术创作的文学史艺术史价值,强调作品在文学史艺术史序列中的地位。为了赢得文学史艺术史的地位,有的文学家艺术家“对标对表”,努力探索、积极创新,试图超越文学史艺术史中已有的文学艺术作品,以此通达文学艺术创造的成功之路。追求文学史艺术史的价值、地位固然不错,但文学艺术毕竟不是为文学史艺术史而存在的。那种为了创新而进行的创新实际脱离了文学艺术的本来和初心。文学艺术的创新可以从方方面面进行,文学艺术的风格、旨趣、题材、体裁、主题等等也是多种多样,但文学艺术最根本的特质还是为人的、为人生的。脱离世道人心的文学艺术,还不能说是理想的文学艺术。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