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马来西亚中小学语言文字规范化问题

http://www.newdu.com 2018-02-12 华语桥 杨欣儒 参加讨论
马来西亚中小学语言文字规范化问题
杨欣儒

    1.前言
    马来西亚华文小学在1982年以前,课程纲要并没有什么重大的改革,课本沿用传统的繁体字、旧字形,异体字处处可见,拼音工具是注音符号,所以根本就没有所谓的规范可言。自1982年开始,华小(华文小学)逐步推行KBSR(小学新课程纲要)。KBSR的推行,可以说是我国有史以来最重大的课程改革。由这年开始的华小课本,排版是横排,采用的是简化字、新字形,而注音工具则是汉语拼音。从1982年至1993年,KBSR与KBSM(中学新课程纲要)在全国全面落实,对马来西亚的华语文教学来说是一种革新和挑战。目前KBSR与KBSM的新课程纲要已经到了一个段落,由今年2003年开始我国中一(初中二)和中四(高中二)的华文课本将取代现在使用的课本,而后逐年淘汰所有目前使用的中小学课本。
    教育体系的革新,造成了老师,尤其是华小的老师面对新的挑战。从积极的角度来看,这种挑战使他们对语言文字规范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老师开始有更多在职培训课程,同时在教学上对文字、语音、语法等方面都更认真地钻研。
    由于工作上的方便,笔者经常接触各地中小学华文老师。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我发现他们都常碰到语言文字规范和教学上的问题。本文针对语音、文字、词语和语法规范四方面来探讨。
    2.语音
    由于本地华人的方言主要是粤语、闽南语、潮州语、客家语和海南语,而这些方言的发音都与普通话迥然不同。具体的差异出现在声母、韵母、声调、轻声、儿化几方面。
    本地华语鲜少有翘舌音,所以“商家”常给念成“丧家”,“赤字”念成“刺字”,“中和”与“综合”的声母不分。韵母方面,撮口音也时常给念成齐齿音,例如不分“剧院”和“妓院”,“院子”和“燕子”的不分。前后鼻音也经常给混淆,例如“反问”和“访问”不分,“陈旧”和“成就”也搞不清。有些方言的“h”和“f”也不分,例如“会”和“吠”,“方法”给读成huAng huC。由于受到方音的影响,许多学生常把非去声的词给读成去声。
    学习轻声是小学生的难点,多数学生都不能掌握轻声词,例如“报酬”(bDochou)给念成“报仇”(bDochPu),“本事”(benshi)指本领的轻声词,却给念成bGnshL,指故事情节。掌握儿化词本地学生也有困难,如“猫儿”往往给读成mAo Fr,后鼻音儿化词学生在发音方面更有困难,如“药方儿”“小虫儿”,等等。
    中国语委、国家教育委员会、广播电视部在1985年12月27日颁布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马来西亚老师和小学生在1996年之前经常对这些审音词掉以轻心。不过随着1996年《现汉》(《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下同)在马来西亚面市后,大家才比较重视这批审音字。
    音变也是中小学课程纲要里的项目。“一”“不”、上声词的音变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因为它有一定的规律可循。AABB式和ABAC式叠音词的教学没有多大的难度,因为它也有一定的变调规律。不过ABB的叠音词却没有什么规律可言,只能靠死记。不同版本的语音参考资料却有不同的注音,同一个ABB叠音词,有些BB注原调,有些注变调为第一声。根据《现汉》,下列38个ABB叠音词BB必须念成第一声:
    白晃晃、白蒙蒙、碧油油、沉甸甸、汗淋淋、黑洞洞、黑糊糊、黑蒙蒙、黑油油、红彤彤、灰蒙蒙、火辣辣、金晃晃、蓝盈盈、懒洋洋、亮堂堂、亮锃锃、亮铮铮、绿茸茸、绿莹莹、绿油油、乱蓬蓬、乱腾腾、慢腾腾、毛茸茸、明晃晃、清凌凌、热腾腾、软绵绵、湿淋淋、湿漉漉、文绉绉、乌油油、雾茫茫、香喷喷、笑吟吟、血淋淋、直瞪瞪。
    老师只要记住上述38个ABB叠音词一律都要变调为第一声,其他ABB叠音词读成原调就行了。
    3.文字
    在小学新课程纲要推行前,老师对新旧字形、选用字和异体字都没有一个具体的认识,例如“象”“鬼”“兔”的写法和笔画数目尚不能确定;“杯”写成上“不”下“皿”,许多老师尚不知道这是异体字。KBSR的新课本解决了不规范字形的问题,因为课本的排版基本上是简化字、新字形和选用字。
    此外在汉字的教学上,许多老师经常碰到字体的问题,例如“走之旁”的第二笔是“横折折折”还是“横折”,“小”字作为偏旁组合时,它的第二笔是“点”还是“撇”,也经常成为老师的争论点。其实前者是楷体,后者是宋体,根本没有所谓正误的问题。
    笔顺也是老师经常碰到的教学问题。“火”的第二笔是“点”还是“撇”,“脊”的第三笔是“点”还是“撇”,“敝”的第一笔是“竖”还是“点”,仍然是老师时常混淆的问题。事实上,  随着中国语委和新闻出版署在1997年4月7日发布了《<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的联合通知》后,汉字的笔顺已经是规范了,一切纷争可以说是多余的。
    汉字的基本笔画过去一般认为是8 种,上述《通知》已十分明确地规定为5 种,即:横、竖、撇、点、折。其他许多变形的、复杂的写法都可以归纳为这 5 种基本笔画。
    部首教学也是当前教学难点。中国国家语委和国家出版局在1983年公布了《汉字统一部首表》(草案),规定了201个部首。老师所面对的问题是部首归类的问题。例如“求”《现汉》归入“一”和“水”部,《新华字典》却增加了一个部首“、”;“益”《现汉》归入“八”“皿”部,《新华字典》却将之归入“八”“皿”和“、”部;“幽”《现汉》归入“ ”“山”和“幺”部,这个字在《新华字典》里却多了一个部首“½”。老师在教学部首时因而往往无所适从。希望有关方面能尽快进行部首归类的规范化工作,以使一字一部或一字多部能明确和具体化,方便老师教学。
    由于深受迷信观念所影响,家长给子女取名时根据姓名学,用的是生僻字,非《康熙字典》里的字不取,或者是异体字和生造字,已经简化的字不用而坚持书写繁体字。取名用生僻字、异体字、自造字,大多数人不认识,因而失去称呼的作用。人名用字不规范,就不符合信息化的要求。目前绝大多数学校的名单,成绩都是由电脑处理的。上述取名用的生僻字、异体字、自造字电脑是打印不出来的。所以它对老师的教学造成了极大的不便,也增加了老师的工作量。
    最近家长给孩子取名,英文的拼写逐渐朝向汉语拼音的拼写法。这是一种靠向主流的趋势,也是海外华人名字朝向国际化拼写的潮流。新加坡人民采用汉语拼音拼写,比马来西亚提早了至少15年。根据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法,姓和名是要分开写的。就如“姚德怀”这个名字,汉语拼音的拼写是Yao Dehuai, 而不是姓和名分开写,写成Yao De Huai。据我所发现,大部分学生的姓名,虽然采用的是汉语拼音,但姓和名却分开拼写。还有一种拼写法,根据的也是汉语拼音,不过名字之间却用了连接号,写成De-Huai。如果要采用汉语拼音来拼写姓名,我认为应该遵循规范的拼写法,即名字要连写。
    不规范的度量衡单位汉字符号也经常在学校里出现,例如不规范的“公尺”取代了“米”,不写“英里”却给写成“哩”。老师在教学时,必须要严格遵循规范的汉字符号。
    有两个字,本地华文报章用错了而并不自觉,老师也因而以讹传讹。
    “余”现代汉语并没有第一人称代词“我”的意义,所以不会和“馀”混淆,必须写成“余”。只有古籍才要保留“馀”字,因为类似“余年无多”和“馀年无多”的句子,用了“余”和“馀”意义才能确定。另一个字是“於”,应该写成“于”,但是在本地的华文报章上“於是”“由於”“终於”俯拾即是。报章对中小学生的学习华文有很大的影响,如果不规范的字满报皆是,老师还敢鼓励学生多阅读报纸吗?
    4.词语
    词语规范化是一个比较具有争论性的问题,我们必须从几方面来探讨。首先是区域性词语,这些词语已在本地沿用了好几代。就以“巴刹”为例,老师和学生已经用惯了这个词语,似乎很难以“菜市”来取代它。其他如“巴仙率”(百分比)、“五脚基”(骑楼底)。老师如果对于规范词语没有一定的认识,在批改作业时,有时的确很难判断正误。
    其次是外来语,特别是英语和马来语的干扰。学生贪图方便,直接从外语音译借过来。下列是一些例子:
    第三是方言受到了外语的影响,由外语翻译成华语的过程中,造成一些不规范的词语出现。请看以下的例子:
    第四是本地方言的大量“渗透”进入华语,这类词语在课本和作业本里比比皆是。以下是一些例子:
    随着港台录像带和激光视盘、传媒的流入我国,许多不规范的港台词语也出现在学生的造句和作文里,这些词义本地报纸屡见不鲜,例如:
    有些港台词语和汉语是名同义异,老师在教学时要非常谨慎,以免出现词义表达错误的问题。以下是港台词语和规范词语名同义异的例子:
    还有许多词义《现汉》列为“方言”,究竟是否规范,一直都在混淆着老师。以下是一些例子:
    如果上述词语是规范的,那么下列词语《现汉》也列为方言词,理应是可以接受为规范的,可我们有谁会了解它的词义呢?
    得样儿、老帽儿、靠边儿、有戏。
    这些词儿都是北京的方言,不翻查词典我们难以知道它的意义:得样儿(服装、打扮好看),老帽儿(不懂行的人,外行人),靠边儿(说的话近情理),有戏(有希望)。
    老师在教学时,也经常碰到类似“缘故”和“原故”、“连贯”和“联贯”、“宏愿”和“弘愿”何者为规范的问题。其实这些都是异形词,都是规范的写法。异形词也叫“异体词”,指的是词形不同而含义相同,并在同一语言环境中可以换用的一组词语。它也可以说是同义词中的等义词。笔者在1987年根据1984年版的《现汉》,整理出了一批异形词(拙作《语音与文字》,1987,马来西亚霹雳州南洋出版社)。以下为一些例子:
    1996年《现汉》(修订本)出版后,上述并列式的异形词都改为以左行为主的异形词。
    中国教育部国家语委在2002年3月31日颁布了《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试行)。这个表根据“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区别对待、分批整理”的工作方针,选取了普通话书面语中经常使用、公众取舍倾向比较明显的338组异形词,作为第一批进行整理,给出了每组异形词的推荐使用词形。
    下列是《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的一些例子(每组作行的选取的推荐词形):
    上述异形词是以左行为规范的词形,《现汉》只收录左行的词形,右行的并没有收录。老师在备课时只要多翻查《现汉》,就能肯定规范的词形。
    不过,下列一些选取的词形和《现汉》的有异,即该表列为推荐的词形在左行,不是推荐的词形(右行)《现汉》却收录为推荐词形。以下为这类的部分异形词:
    对于这类异形词,笔者认为既然《现汉》已经收录了,至少在《现汉》新的修订版本出版之前,左右两行都应该接受为规范的词形,这样老师在教学上才有所依据。
    5.语法
    本地最常听到的一种句型是“XX来的”,例如:什么来的、那是什么书来的、他是谁来的........一般中小学学生的语病随处可以听到:明天我去你位(明天我去你的地方)、坐跟他(跟他坐)、借过(让开)。报章经常都有病句出现:XX是他的最爱、XX衣着出位,还有许多不知所云的句子。
    本地华语言的语病虽然俯拾即是,不过语法规范问题不像词语规范那么严重,主要原因是语法错误比较容易发现。其次是语法规范问题不比词语规范的争论大,因为许多词语你说不规范,别人却可以轻易引用名家经典来反驳你,指出某某名家用过这些词语。反之,语法规律比较容易掌握,因而语病问题也比较容易纠正。不过许多人却难以改正语病,原因是积非成是(其实还是错误),或者习惯成了自然,干脆错到底。
    除了上述的“XX来”是最常发现的语病之外,本地人还有滥用“有”的习惯,以下是我们时常听到或看到的病句:他有来(他来过)、我有买(我买了)、你有没有看(你看过吗)。
    错用“被字句”也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句式:报告已经被提呈给总部、文章被写好了、表格被填妥了,等等。
    多项定语也是老师时常碰到的语法问题,例如:“我国一位杰出的羽毛球选手”和“我国杰出的一位羽毛球选手”。老师如果没有基本的语法知识,就比较难以判断哪句有语病。多项状语的语法问题比多项定语更难处理,例如:“学生愉快地在礼堂里唱歌”和“学生在礼堂里愉快地唱歌”,面对类似多项状语的句子,哪个句子有语病,老师就觉得十分棘手。
    其他如搭配不当、用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重复累赘等语病,都时常在中小学作业本上出现。有些作业本的选择题,要学生找出有病句的答案,在ABCD的4个答案中,至少2个答案是病句。有些作业本要学生找出没有语病的句子,结果是没有答案,因为每个句子都有语病。
    中小学华文作业本的素质差,已是公认的秘密。四年级的成语作业,有些问题笔者都不能回答。有些问题令人啼笑皆非,就以笔者看到的一个练习为例:经过许多次的失败后,让我们迎接光明吧!这个句子是要求学生填上“光明”的反义词,“光明”的反义词当然是“黑暗”。学生把上述句子照抄一遍后,就成了:经过许多次的失败后,让我们迎接黑暗吧!迎接黑暗?——你说是不是笑话?
    6.结语
    目前我国的中小学生在言谈间使用的华语,可以说是受污染到极点。
    “我这粒Wira买三十五千,刚卖掉的Kancil十二千。”“现在我要去油站打油和打风,因为我的轮胎漏风了。”这是老师讲的华语。“去年我的sejarah和pendidikan moral 考到credit,但是kimia和fisik 却fail。”这是大家随处可以听到的中小
    学生的本地华语。笔者担心的是这种趋势如果继续发展下去,我们的华语将变成不伦不类的洋泾浜。所以当前我们必须加强语言规范化的工作,具体做到教育部课程发展中心、课本局和考试局三位一体,向中小学积极地推广规范华语。至于大众传媒也必须注重语言规范,因为这些媒体的语言都是中小学生吸取和学习的对象。
    中国著名语言学家胡裕树教授说过:规范必须有根据,汉语规范化的根据是汉语的内部发展规律。所以在探讨语言规范化问题时,我们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律。
    对于语音规范化的问题,笔者认为争论性并不大,因为老师都可以《现汉》为依据。至于文字规范化问题也容易处理,只要大家根据《现汉》作为准则,许多不必要的纷争都可以迎刃而解。语法方面,由于本地华语一直都受到方言的干扰,所以老师必须加强语法教学的训练,主要能作到区分规范的华语和方言。
    在推广语言规范化时,最棘手的问题就是词语规范。依笔者浅见,中小学老师在教学词语时,尽量能以下列几点作为依据:
    1、凡是《现汉》已经收录的词条,包括标以“方”的“准规范”方言词条都可以接受为规范词语。凡是华语已经有固定的词语,本地词语如“巴刹”(菜市)、“吃风楼”(别墅)“五脚基”(骑楼底)都不能算是规范的词语。
    2、本地名同义异的词语,(也就是郭熙教授所说的“名同实异”)必须以普通话为标准,例如本地词语“计算机”本地人误作calculator(计算器),“计算机”是电脑。“土豆”不是本地方言的花生,普通话“土豆”是马铃薯。
    3、凡是本地特有的词语,主流所没有的,必须按“名从主人”的原则,根据本地所通行的词语为规范,例如:组屋、阿三糕、三层糕、晶露。规范化原则也必须顾及常用字的选择,如“叻沙”就不如“辣沙”译得好,因为“叻”是个生僻字,而“辣沙”却音意兼顾。
    4、最近有大批的新词新语涌现,在还没有找到适当的对应词语时,暂时根据本地的。一旦本地大众传媒从主流获得肯定的词语时,我们必须根据主流。专有名词(人名地名)亦然。就如前几天获得缅甸军人政府释放的民运领袖“昂山舒吉”,过去本地传媒的翻译是“昂桑素枝”,现在本地传媒都根据主流的译法。
    参考文献
    1 吕冀平,《当前我国语言文字的规范化问题》,2000年3月,上海教育出版社
    2 李行健、费锦昌,《使用语言文字规范指南》,2001年7月,上海辞书出版社
    3 《语言文字规范手册》(1997年重排本),1997年9月,语文出版社
    4 朱广祁,《当代港台用语词典》,1994年,上海辞书出版社
    5 甘玉龙、秦克霞,《新订现代汉语语法》,1993年5月,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6 《语文建设通讯》(香港)第63期(2000年4月)
    7 《语文建设》杂志(期刊)
    8 《语文现代化论丛》(不定期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