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屈原图像在中国古代的传播与接受(3)

http://www.newdu.com 2017-12-01 《中州学刊》 周建忠 何继恒 参加讨论

    三、屈原图像的受众
    著名匈牙利社会学家阿诺德·豪泽尔曾说:“从社会学角度看,无人阅读的书是不能算存在的,不予演奏或无人听的音乐不能算音乐,仅仅是一些音符而已。艺术过程包括了两个方面:提出问题和对问题的讨论。艺术并不具有作为梦幻或纯粹独白的本体性质。一件印刷文本只有被人阅读的时候才会获得美学价值,倘若无人问津,那只是一组文字而已。”(26)绘画也是如此,屈原图像只有为大众所接受,才能实现其传播功能和自身价值。屈原图像经由不同形式的传播,为不同阶层的受众所接受。画面款题、藏印以及社会风尚的变迁为我们研究屈原图像的受众身份透露了可靠消息。
    1.皇室贵族阶层
    南京博物院藏朱约佶款《屈原像》为皇室庋藏之屈原图像。此图左下方钤有“皇十一子”朱文方形藏印。按,朱约佶为明代靖江王朱守谦之五世孙。皇十一子乃清高宗乾隆帝之第十一子成哲亲王爱新觉罗·永瑆。朱氏《屈原像》出自明宗室,藏于清皇室,其在明清两代很可能一直为皇家所珍藏。
    河北省博物馆藏黄应谌《屈原卜居图》为清初院体画之代表作。画幅右上方小楷书《卜居》全文,后自识“顺治庚子春日,小臣黄应谌奉旨恭画并书”,时当清顺治十七年(1660)。按,黄应谌,工书善画,顺治时以画供奉内廷。此图既是奉旨之作,定专为皇室所珍赏。
    2.文人士大夫阶层
    历代创作屈原图像题画诗文之作者,身份可考者如下:
    王恽,元世祖忽必烈和成宗铁穆耳朝著名谏臣、文士,官至翰林学士。有《屈原卜居图》《屈原对渔父》。
    黄溍,元代著名史官、文学家、艺术家。曾历任应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转国子博士。与柳贯、虞集、揭傒斯,并称元代“儒林四杰”。有《屈原行吟图》。
    王沂,元代著名史学家。历任翰林编修、国子博士、翰林待制、礼部尚书。有《题屈原渔父图》。
    刘仁本,元末进士乙科,历官浙江行省郎中。有《题屈原渔父问答图》。
    龚诩,明代学者。有《屈原图》。
    沈周,明代画家,吴门画派的创始人,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有《屈原像》。
    孙瑀,明永乐十三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有《屈原图》。
    欧大任,明代著名文人,官至南京工部虞衡郎中。有《题沈周画渔父问屈原图》。
    从中可看出,元、明两代屈原图像的受众,有相当一部分来自文人士大夫阶层,且多为声名显赫之辈。究其原因,可能有二:一与画家身份有关。上文论述发现,于纸绢上进行屈原图像创作的画家,基本来自文化精英阶层,这意味着屈原图像一经产生,其传播范围必不出于画家所处的生活文化圈。故而不论朝代,此类屈原图像无疑为同一文化阶层所接受。二与受众官职有关。上述屈原图像题画诗文之作者,凡官职可考者,多为达官显贵。元、明两代,内府均设有专门收藏书画的机构,职务的便利使题画者有机会进出其中,欣赏到更多的传世名作。
    3.市井百姓阶层
    明代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市井百姓阶层队伍空前壮大。明代统治者重文轻武,使教育得以大范围推广,多数市民因此具备了基本的识字读文能力。城市的繁荣促进了市井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市民对文艺娱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文艺不再像从前那样为文人精英阶层所垄断,小说、戏曲、版画等民间文艺,在市井土壤的孕育中,顺应大众需求,如雨后春笋般迅速生长起来。小众文艺在社会风气的转变中,逐渐失去了以往的魅力,文人精英阶层也开始有意无意地将目光投向市井文化。上下文化阶层的界限渐渐变得模糊,顾起元《客座赘语·建业风俗记》生动记录了这一变化:
    嘉靖初年,文人墨士,虽不逮先辈,亦少涉猎,聚会之间,言辞彬彬可听。今或衣巾辈徒诵诗文,而言谈之际,无异村巷……正德中,士大夫有号者十有四五,虽有号,然多呼字。嘉靖年来,束发时即有号。末年,奴仆、舆隶、俳优,无不有之……嘉靖末年,士大夫家不必言,至于百姓有三间客厅费千金者,金碧辉煌,高耸过倍,往往重檐兽脊如官衙然,园囿僭拟公侯。(27)
    笔记中所感慨的世风浇漓之状,正是文人精英与市井百姓在文艺趣味方面相互靠拢的一个证明。社会风尚的流行及版刻事业的发展,使人们对艺术品的消费不再局限于文化精英阶层。版画的繁荣扩大了屈原图像的传播范围,其最终突破小众文化的藩篱,出现在大众视野之中。无论是名人像集还是戏曲插图,屈原版画无疑迎合了大众的审美趣味,满足了市井百姓的阅读、观赏需求。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身处同一阶层,但由于文化水平和审美能力的差异,不同市井百姓观看屈原图像的动机和兴趣也不尽相同:有的是追求感官刺激,满足猎奇心理;有的希望从中获得精神的愉悦和享受;还有的期待在赏画的过程中得到情感的宣泄、补偿与升华。如此,屈原版画在不同受众眼中,产生了不同的审美效果。
    综上所述,屈原图像在中国古代主要通过石刻、纸绢和版刻三种媒介进行传播,艺苑点评、题画诗文和仿写临摹是人们接受屈原图像的三种基本方式。在绘画形式变化及社会风尚变迁的影响下,屈原图像的受众逐渐由皇室贵族、文人士大夫阶层扩大到市井百姓阶层。屈原图像在中国古代的传播,既给中国绘画史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又对屈原及其楚辞起到了积极的推广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