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历史判断和历史定位——中华民族正在经历一个“新时代”!那么,“新时代”会对文艺带来哪些影响?文艺又应当如何回应“新时代”?或者说,文艺应当如何表达新时代的中国?文艺既是时代所赋予,又是时代之表达,与时代息息相关。因此,“文变染乎世情”,文艺最能体现时代风气。回顾百年来中国文艺走过的历程,就会清楚地看到文艺在不同时代的主题、精神与姿态。实际上,文艺的时代精神,就是文艺对时代的回应与表达。 上个世纪五四时期的文艺,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中国的积贫积弱,文艺的主题是“人”的唤醒与个性解放,揭出病苦,引起疗救,不惜刺痛国民的神经,以唤醒麻木的灵魂,《呐喊》就是先觉者的声声呐喊,分明是暗夜里的点点“灯火”。进入三四十年代,随着中国革命的星火燎原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左翼文艺运动蓬勃发展,其主题是民族唤醒与民族解放,《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唱出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怒吼,唱出了救亡图存、浴血抗战的时代强音;延安文艺座谈会开辟了“人民文艺”的时代,《小二黑结婚》《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将中国社会最底层的农民作为主人公走进了文艺世界,表现出新的人物、新的世界、新的文艺。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随着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社会主义激活了中华民族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建设新中国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英雄主义精神,一个古老民族焕发了青春,《创业史》就表达了那个时代“创业”、“创世”的理想与激情,后来人们把那个时代叫做“激情燃烧的岁月”。毫无疑问,那是一个“大我”的时代,文艺为那个时代留下了形象记忆,传达了一个历尽磨难的民族翻身解放的豪迈心情与创造未来的理想主义。时光衍进,质文代变,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进入了新时期,新时期的文艺空前繁荣,繁花朵朵,竞相开放,直面现实,呼唤改革,极大地推动了改革开放的向前发展,《乔厂长上任记》《新星》《平凡的世界》紧扣时代脉搏,传达人民心声,文艺成为时代风气的先声。当然,也毋庸讳言,随着市场化、商品化的发展,随着资本介入文化产业以及世界文化思潮的相互激荡,中国的文艺遇到了种种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凡此种种都警示我们,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 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文艺如何回应和表达这个新时代,关键在于对“新时代”历史方位、主要矛盾、基本方略和精神特质的准确理解。之所以是“新时代”,就在于“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家战略目标,是“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同时,我们必须准确理解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解决好主要矛盾,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进步要求,也是新时代的历史使命。时代的使命,就是文艺的主题。很显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可见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意义。那么,作为文化的重要构成、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的文艺,其品质、成色、气象如何,直接影响着文化的精神内涵和价值导向。因此,文艺必须回应新时代的召唤,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