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周代礼乐的审美功能及其现代意义

http://www.newdu.com 2017-11-27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陈莉 参加讨论

    西周建立伊始,周公制礼作乐,构建了辉煌的礼乐体制,维系了一个王朝近八百年的强盛。肃雍和鸣的礼乐、华美的服饰、精致的礼器、文雅的举止等是礼乐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礼乐作为一种融诗、乐、舞为一体的艺术形式,具有一定的观赏性,是周代“文饰化”艺术精神的体现。礼乐的审美功能有其特殊性,也是特定时代语境下的产物,但是礼乐的审美意识形态性及其对群体情感的协调作用,对于我们今天进行审美教育,以及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仍然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在审美愉悦中实现社会教化
    周代是一个礼制社会,从祭祀天地山川到祭祀祖先神灵,从出生到加冠再到丧葬,可以说从生到死都有礼仪相伴。在宗庙中,在族长乡里之间,在诸侯国的外交场合等,都要演奏礼乐。礼乐最突出的是其等级化特征。比如钟鸣鼎食是天子特殊地位的象征,大夫和士是无权享受的。再如不同等级的贵族能享有的舞蹈队列依次是“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礼乐演奏的主要目的是传达尊卑长幼的观念,塑造温文尔雅、谦和有礼的贵族气质,最终达到维护社会等级秩序和稳定社会结构的目的。所以当孔子看到八佾之舞被大夫级别的贵族僭越时,气愤地说“是可忍,孰不可忍”。可见,在礼乐文化的濡染下,等级观念已经深入人们的意识深处。
    礼乐文化在社会治理方面能够有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礼乐文化具有审美属性,能够使人身心愉悦,并在轻松愉快的审美过程中达到社会治理的目的。从有关礼乐鉴赏的相关记载可以看到,春秋时期人们已经认识到了礼乐的审美属性。《韶乐》是中国古代典型的礼乐。夏、商、周三代帝王均把《韶乐》作为国家大典用乐。周武王定天下,分封诸侯后,《韶乐》传入齐国。《论语·述而》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后,沉浸许久,不断回味,竟没有想到韶乐如此美妙!《论语·泰伯》中孔子评价《关雎》:“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即从太师开始演奏《关雎》,直到演奏结束,孔子还一直深深地被礼乐的美感动着。在具体的观赏礼乐的活动中,孔子看重的显然是礼乐的审美功能,在这两段文献中,孔子甚至根本没有提及礼乐的教化功能。
    季札观乐也是从感受礼乐之美开始的。季札是春秋时期吴国寿王的第四个儿子,因受封于延陵一带,又称“延陵季子”。季札品德高尚,对礼乐又有着敏锐的洞察能力,能够从礼乐演奏中听出一个诸侯国的社会风气和盛衰趋势。《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国派遣季札出使鲁国,鲁国表演了蔚为大观的周乐。鲁国表演的礼乐让季札感到赏心悦目,逐一品评剖析。季札对礼乐的点评,自然会“考见得失”、“观风俗之盛衰”,但是季札对每首乐曲的评价首先是“美哉!”如季札见舞《大夏》,不由赞叹:“美哉!勤而不德。非禹,其谁能修之。”季札听到歌《小雅》赞叹:“美哉!思而不贰,怨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犹有先王之遗民焉!”季札对于鲁国所有的礼乐表演,都赞不绝口,一连串的“美哉”折射出鲁国的礼乐表演水平和礼乐的审美效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